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东乡族概况

2018-08-27 来源:网络  记者:史有勇  浏览量:12293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高、四周低的土地。《水经注》上称之为“有河夹岸” 的地方。这里黄土峻岭,连绵起伏,村落繁星点点,棋布其间,层层碧绿的梯田直插蓝天,草坡上羊欢牛叫,山湾里“花儿”声声。黄河、洮河、大夏河沿岸,绿树掩映,花果喷香,渠水哗哗,庄稼繁茂,恰似江南水乡。从周缘河道里提水的管道,好似血脉一样,遍布全县。在两条国道、省道线上,一辆辆汽车、农用车在山巅白云间飞驰。这里就是撒尔塔人定居的地方——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民族的先民在13世纪从中亚长途跋涉而来,定居在中国大西北的一角,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殖垦劳作,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和顽强务实的民族性格。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人口,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统计为513805人。现在已近60万人口,临夏州有48万,其中东乡县有24万人。其余的东乡族人居住在周邻各县,新疆、青海、宁夏及兰州市、临夏市也或集中或分散居住着部分人口。

临夏州有两个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州内辖4个东乡族乡,分别为广河县阿力麻土东乡族乡、和政县梁家寺东乡族乡、临夏县安家坡东乡族乡和井沟东乡族乡。还有,甘肃省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民族乡、 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

东乡族是以地理方位而命名的一个民族。在清康熙年间,以州城河州(今临夏市)为中心,分出东南西北四乡,在州城以东便呼为“东乡”。

东乡族自治县四面环河,中间突兀,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当地人称为“山高没顶子,沟深没底子”。位于河州城东面的东乡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东乡县城锁南坝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6条龙一样的大梁,夹着6条大沟,伞状分布,再由这些梁沟又分出几十条支岭支沟,形成一幅绵延不断纵横交错的山峦景观。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历史上以“东乡回”或“回回”见称。历代统治阶级不承认东乡民族,解放后才被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东乡族族源观点逐渐趋于一致:东乡族是13初从中亚东迁的撒尔塔人为主,与周缘回、汉等民族逐渐融合而成。

撒尔塔原意为“商贾”。12、13世纪的撒尔塔是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人,主要是色目人、突厥人、波斯人等。据《蒙古秘史》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兀勒凡七年”,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入军队或被签发东迁,屯戍河州东乡地区。他们善于经商,被称为“斡脱商人”,足迹遍于中亚、西亚、中国西北各地。继粟特人之后,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黄河部落接康居”,“考奇名于地志,与大夏而西通”,东乡地区大量奇僻的地名与撒尔塔地名部落相对应。如东乡地区的甘土光、纳伦光、萨勒、库麦土、胡拉松、乃忙等地名,分别与中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土库曼、呼罗珊、乃蛮相同或相似。这种对应的地名还很多。

东乡地名中至今保留着许多以工匠命名的村庄。如免古池(银匠)、托木池(铁匠)、阿拉松赤(皮匠)、坎迟赤(麻匠)、阿娄赤(编织匠)、依哈赤(碗匠)、毛毛(毛皮业者)等。这些村庄分布集中,在元代统由工甲匠达鲁花赤管辖。这些地名是为蒙古人服务的撒尔塔“诸色人匠”活动的历史遗迹。

在东乡达板、高山、龙泉、坪庄等乡,一些家族传说来自波斯、中亚等一带。至今东乡不乏浓须、高鼻、蓝眼的人,东乡人称之为“诺晃”。据对蒙、藏、回、维吾尔、东乡、保安等族的血型的对比研究和DNA遗传密码研究,东乡的渊源与中亚人相仿。

回回人与东乡人在河州共生息,生产、生活、婚姻各方面有密切联系,东乡人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回回人,东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东乡族在始迁河州东乡时同时使用多种语言,以后在蒙古人统治下演变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至今,东乡族语言还含有不少阿拉伯、波斯、突厥、汉语词汇,形成明显区别于蒙古语的语言基层,西方史学家称之为“撒尔塔语”。锁南、达板、那勒寺几处的东乡人语言稍有差异。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是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许多东乡人还使用“消经”文字。

东乡地区在明代设立过屯寨制度、里甲制度,清代设立会社制度,乡约制度、民国设立保甲制度。

东乡族人有自己的生活习俗。食用的牛羊鸡鸭等须念经人屠宰,禁食凶禽猛兽和死物。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沏上冰糖桂圆三香茶,端上脆酥香甜的油香、馓子、油果,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对尊贵的客人还要宰鸡相待。东乡族吃鸡特别讲究,将鸡解成13块,客人按辈份尊卑享食。鸡尾最珍贵,要让年长者或最尊贵的主客品尝。

元明时,东乡族妇女服饰相当漂亮。上着圆领对襟绣花长袍,下穿绣花滚边套裤,足登高跟绣花鞋,头戴盖头。后来,东乡族服饰渐与西北回族相仿,简洁、朴素、大方。东乡族女子的盖头通常有绿、黑、白三种颜色,有青年、中年、老年之分。一般少女和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端庄沉稳、质朴厚重,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部选用丝绸、乔其纱等中高档细料制作,中青年人的盖头多为同色的团花面料,老年的一般为平面面料。中老年妇女在盖头下戴着白色小圆帽。小女孩爱戴圆形折皱帽,帽沿一侧有小穗子。

男子多穿长袍,束腰带。腰带上挂有腰刀、荷包、眼镜盒。青年大都爱穿短衣,白衬衣,上套青夹夹,头戴平顶帽,分黑白二色,以白色为最广。

东乡族喜留胡须,成年男子常常以有一副漂亮的胡须而自豪。

东乡族的婚俗也颇具特色。“阿哈交”(同宗祖)不通婚。娶亲是由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者说“高比”(祝词),互致祝贺,表达美意。新郎还要到厨房去“偷”一件炊具,象征掌握烹调技术,使新娘心灵手巧。娶亲到村口,要赛马以显示新郎智慧勇敢。在婚礼上有呼“哈利” 唱“宴席曲”的习惯。“哈利”是婚礼中唱的一种曲调,祝贺美满婚姻,家庭和睦,吉祥如意。由“纳都赤”领唱,众人和,并转圈圈,伴随简洁明快的舞步,热闹而有情趣。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几乎人人会唱。“花儿”音调高亢嘹亮,自由奔放,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豪放剽悍的民族性格。

东乡人民有反抗统治压迫的光荣传统。清顺治五年(1648年),以东乡人闯塌天为首的东乡族和回族人民,响应甘州回族军官丁国栋、米喇印的反清斗争,攻下临洮,挥师西进,攻下河州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撒拉族人苏四十三领导的反清义军到东乡时,以马得明阿訇为首的东乡人民参加义军,拆房梁、扎筏子、运粮送水,支援起义部队渡过洮河进攻兰州。民国18年(1929年),东乡族参加了以马仲英为首的反对国民军刘郁芬、赵席聘的斗争。东乡族起义军800多人在马八个、马撒哥带领下,在唐汪牛心山给刘郁芬的师长陈毓耀以沉重打击。1942年,东乡族马木哥等人带领东乡族人民参加了“甘南农民起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东乡族马和福、穆德彪、马泳、马锋等人作出了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

东乡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也作出过贡献。在清代同治年间,东乡族爱国英雄妥明在新疆英勇抗击阿古柏侵略军,可歌可泣。1900年,东乡红滩马福寿和巴苏池马忠效统帅500名东乡族士兵,在北京抗击八国联军,挖地道,炸使馆,防守北京广安门、东便门、朝阳门一带的防线,连俄国将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支勇敢的部队”。在这次战斗中,马忠效等一百多东乡人英勇牺牲。在抗日战争中,东乡族马长寿连长跟随马彪师长,挺进鲁豫皖,严惩日本侵略者。1950年初,300多东乡族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与拥有先进装备的美军浴血奋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统治者对东乡族实行“分而治之” 的手段,东乡归临夏、永靖、宁定、和政四县分辖。人民生活很苦,“民犁龟背驼峰之间”。解放后成立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人民从此当家作主。在自治地方政府中,主要领导由东乡族公民担任。东乡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靠自己努力奋斗,发展了本民族经济文化。农作物有小麦、洋芋、青稞、玉米、糜子、蚕豆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黄河、洮河、大夏河沿岸的桃杏、苹果、西瓜、花椒都很有名气。东乡族历来善于擀毡、织褐子,手工生产的地毯图案精美,远销国外。妇女们一般都擅长剌绣、剪纸。

东乡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干旱缺水,山大沟深,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甚于陇中。经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东乡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东乡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起兴修三塬电灌、塔山电灌、大塬电灌、唐汪渠、达板渠、东干渠、南阳渠、王家水库,使数万亩干旱土地变成了水地。全县95%的农户都用上了电,乡乡通汽车,公路四通八达。有30余处集市,使传统经营方式焕发生机。2008年各级各类学校181所,学生27000余人,教师1600余人。卫生机构91个。卫生技术人员151人。畜牧业、林业也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东乡县工业异军突起,产值超农,发展势头强劲。(马志勇)

编辑: 责任编辑:王芳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