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忠清雅操——马应龙

2017-10-16 来源:中国临夏网  记者:马廉朴  浏览量:1147

在《甘宁青史略》有这样一段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河州、循化一带再次爆发了反清斗争。东乡杨梅莲、西乡炭牙古,率先揭竿起义。河州的马永琳、马永瑞聚数千人围攻河州城,秦陇震动。陕甘总督杨昌浚日夜揪心,无计可施。有人进言说:如果八坊马应龙在这里,事不难解!“杨昌浚闻言,喜出望外地说:这人难道是隐士吗?为何不知呢?当今是用人之际,此人不可少!便立即写信给河州知州查询:马应龙现在状况如何?他在回信中才知此人是明代已故的河州八坊人马应龙,便遗憾不已。

马应龙(1474—1527),字公济,号雪峰,回族。祖籍安徽凤阳,生于临夏市八坊。父马文,母王氏,生三子,应龙排行第三。他自幼聪慧,喜爱读书,凡有书籍,千方百计地搜求抄读,常常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苦性常为其父不忍,贤良的母亲则一心支持儿子坚持学业,因而小时候的马应龙对四书五经,无所不通。17岁入州学,成绩优异。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中亚元,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登进士,殿试二甲。曾任过户部江西司主事、员外郎,山东按察副使、四川按察使等职。后积劳成疾,曾向朝廷多次上奏请求回到家乡养病,朝廷均未批准。于嘉靖六年(1526年)病故,时年53岁。

史书记载,马应龙在任各职期间,恪尽职守,清正廉明,政绩卓著,多次升职,名播秦陇,人们称之为“文武全才。”河南刘七造反时,马应龙奉命参与筹办军饷,在万分艰难中保证军需而立了功。第二年西征巴蜀,他先去督办粮草,后又带兵、筹划军务,取得著名的巾江之捷。后来,到汉州提督军务,发生兵事。敌方人数众多,作战骁勇,诸将害怕,不敢迎战,他愤然率兵出击,大获全胜,被升职为山东司署员外郎,翌年升为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马应龙又升为山东按察副使。期间,他严肃军纪,筹措军粮,断冤狱,摘隐昧,修城池,裁冗员,整贪官,治污吏,严明不法盗贼,训练精兵,镇守地方,积粟12000余石,为老百姓干的实事好事不可胜数。军民感服,设立祠位供奉膜拜。他身患痰疾,但因忙于公务,顾不上医治,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曾9次上书要求退休。皇上不准,反而提升他为四川按察使,不久便病逝于任上,遗体由长子马汝良护送河州埋葬。在清理他的财物时,除了当月用剩的一点俸金外,别无他物。马应龙为官一生,十分廉洁。

马应龙在他的军政生涯中,很长时间曾经管理钱粮。在理财督饷中,他总是筹措得宜,收放有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虽然经手大量钱物,但他严格按规定办事,管理得井井有条,从不私取一钱一粮。在他的感召下,“人不敢干以私”。所以时人在他的墓碑评价他:“忠清雅操”。他还有许多被人称道的金钱观:当取则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花则花,吝啬惜财自身委屈。马应龙曾说:“大丈夫当磊磊落落,自见于世,一涉顾吝,便要诎身。”“当官要廉洁,要为民办事,爱民如子,爱兵如子。”

马应龙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一生著述很多。但留传下来的文章只有《重修庄毅公祠堂记》《守备西宁地方都指挥金冕墓志铭》《镇边楼》《赠都督鲁之常》《马岭关有感两当书馆》等几篇。他在《马岭关有感书两当公馆》中有“差税不胜烦,兵荒相继续。一家应乡夫,父子军前卒。一家走邮驿,鞭背裂皮肉。”的诗句,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可直追杜甫的《石壕吏》。因此,正德间高丽国曾上诗于朝,称:“应龙文章实堪师。”     


编辑:罗东升 责任编辑:罗东升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