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记述

河州贤孝

2017-09-18 来源:临夏州旅游局  记者:宁夏人  浏览量:1465

在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人们称为“河州贤孝”。其曲调古朴,唱词动听,深受汉族和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群众的喜爱。河州是临夏的旧称,“贤孝”则是因劝善警恶、贤良孝顺的演唱内容而得名的。  

    河州贤孝是由汉族的盲艺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的一种说唱艺术。据艺人们祖辈的传说,“贤孝”早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已有演唱。当时全国的男人都被抓去筑城,瞽目人(盲艺人)也未能幸免。他们每天给工间休息的民工们唱“贤孝”,使民工们忘记了极度的疲乏,加快了筑长城的速度。这与三弦的前身“统鼗”在“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的传说有一定的可信之处。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对“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的描述,同河州贤孝的演唱形式已是基本一样了。可见贤孝的流传过程是非常久远的。在盲艺人身背三弦,走东串西,卖艺为生的漫长岁月中,河州贤孝不断发展,日趋完善,成了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正是从“贤孝”中“知书达礼”“通古知今”的。清末民初时,身怀绝技的河州盲艺人康尚德、陈德明、王有禄、李银娃等先后多次赴兰州、西宁、新疆等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把河州贤孝广泛地传播到以上各地。  

    河州贤孝的传统唱本很多,多是艺人们据书编唱,世代流传的。他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唱本叫“国书”,如《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西游记》、《包公案》等。此类多为长篇大本,常在固定的茶铺,人家中演唱,时间往往达到一月半载。为增强演出效果,也有两个艺人分扮角色,采用四胡、三弦对奏表演的。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爱情等的唱奉称为“家书”。 如《孟宋哭竹》等二十四孝的故事及《花亭相会》、《老鼠告猫》等,称为小本,富有情趣。一般在短期的游乡串庄,街头设摊时演唱,小憩、偷闲人都被其精采集中的故事所打动。盲艺人们对亲身经历的 社会重大事件也及时反映,他们创编演唱的《老撒拉》、《尕司令打河州》等流传甚广,其中虽有偏悖之处,但对了解当时的情况,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贤孝”的语言植根在“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诙谐幽默,通俗生动。唱词的字数灵活多变,以七、十字为多见,也有四、五字或十多字的。情节的繁简变化常使停顿的句数多少不一。字数、句数的 即兴增减是一大特征。“贤孝”的音调为曲牌联缀形式。属吟诵性的唱腔“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腔;如泣如诉的大小“哭音”常与书中“人物”的悲伤落泪同时出现;热烈明快的“夸官调”渲染着“皇榜得名、喜事临门”的喜庆场面;象铿锵有力的“武音”则使听者置身于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作为伴奏乐器的三弦、滚、打助威,滑、揉感心,维妙维肖的烘托着唱腔所表现的多种情感,常令人叫绝。  

    新中国成立后,盲艺人们创编了《闹春耕》、《庆丰收》等新曲目,讴歌新生活,歌颂共产党。著名的盲艺人和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还赴省上京,参加曲艺调演和比赛,使河州贤孝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登上了“大雅之堂”、回响在省、中央广播电台的曲艺节目中。

编辑: 责任编辑:马宇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