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研究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现状及其意义

2019-06-17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朱永明  浏览量:16425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儿童小说是以儿童生活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儿童小说中,孩子、老人、动物成为文本塑造的典型形象,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与科普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学性。民族题材儿童小说以民族地区为叙述场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了神秘、奇幻、传奇的文学特色。它在各种古灵精怪的机智故事中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爱动脑子的好习惯。它也在各式各样的“历险奇遇”中,让儿童崇尚勇敢、坚毅,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特征。

  读者对民族题材儿童小说有诉求与期待

  2015年,阿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小说《三只虫草》,以“虫草”这一藏地奇珍之物为叙述焦点,以一个天真的孩子桑吉为视点展开故事。在桑吉的眼中,虫草成为变钱的法宝,挖得虫草可以换钱,有了钱,奶奶可以得到医治,姐姐就可以穿上城里人一样的衣服。作品体现了新世纪藏族儿童对外界的向往与期待。

  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气球》发表于2017年第1期的《花城》上,也非常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小说中儿童始终成为改变剧情的核心因素。气球是儿童娱乐的媒介,气球换哨子,体现了童心无知和对现代物品的好奇,这种纯真和好奇心为达杰一家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另一短篇小说《我想有个小弟弟》,从儿童真实的心理出发,隐喻了儿童对新生命的期待和对成人生活的好奇。

  龙仁青的短篇小说《神泉》,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文化中民族禁忌的越界。在赤桑华的短篇小说《雨衣》中,作者也把叙述视角放到一个喜欢穿雨衣上学的孩子身上,从孩子的心理挖掘大人们对雨的期盼。小说最后,雨衣从一个孩子的身上转移到一个黄色朵玛(朵玛,藏语音译,意为“食子”,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祭祀的食品)的身上,加强了人的信仰力量。对祈雨仪式的“神奇”叙事,延展了儿童小说的广度与深度。何延华的小说《嘉禾的夏天》,通过嘉禾卖樱桃给大林爷爷治病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生活中最可贵的友谊。

  总之,民族题材儿童小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体现读者了对民族题材儿童小说的诉求与期待。

  记录儿童的成长史及心灵历练史

  1995年,阿来创作了具有传奇色彩的长篇儿童小说《格拉长大》;之后,他于2017年又出版了长篇儿童小说《狗孩格拉》。

  在《格拉长大》中,格拉同疯癫的母亲无依无靠,受尽欺辱和冷遇,但格拉却以清澈明净的心境面对世事的浑浊暗淡。在母亲分娩的那一天,格拉明白了母亲生自己时也是如此疼痛,他一下子长大了。他杀死一头熊,用切身的疼痛和流淌的血完成了一个男孩的成人礼。

  如果说《格拉长大》叙述的是儿童成长史的话,《狗孩格拉》可以称为儿童心灵历练史。在《狗孩格拉》中,儿童格拉会学狗叫而被人们称为“狗孩”。在村民眼中,格拉成为没人教养的野孩子,他经常处在别人的讥笑与讽刺中。在艰难的牧羊生活中,狗孩与兔子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兔子被鞭炮炸伤致死,大家都认为是格拉所为,格拉成为村民误解、怨恨的对象。为了摘掉头上这顶“大罩子”,格拉照着额席奶奶的嘱咐隐身于林中,与一只鹿做了朋友。后来,兔子家又添了一个新生命,大家也就忘记了对格拉的愤恨。故事意在讲述这个被屈辱的孩子,是如何为自己洗清冤屈的过程。故事的启示意义在于“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棒的”。

  2017年,觉乃·云才让的长篇儿童小说《牧云记》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围绕小扎西与哥哥达瓦放羊的生活场景,叙述了儿童与野生动物斗智斗勇的故事,表达了藏族儿童对边地放牧生活的体验。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地域远离城市的喧嚣,进入他们视野中更多的是自然万物的元素。这种生活圈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成长中,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历练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

  藏族儿童小说把年迈的藏族老人拉进人物谱系中,在次仁罗布的系列儿童小说《雪域童年》中,有一篇名为《奶奶在天堂里看着我》的小说,描写了年迈的爷爷始终伴随在儿童桑珠的生活中,成为失去奶奶后孩子寂寞的心灵精神抚慰者。孩子期望爷爷能带他去寻找天堂里的奶奶,最后,桑珠在湖面上重新找到了奶奶的音容。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感恩、礼貌、谦让、诚实、勇敢、善良等好品质,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大爱,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人间真情。

  在自然美中启发、引导儿童走向科学教育之路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多将叙事场景置于大自然中,描写自然界中的美景,重在突出儿童视野中的动物美、植物美、天体美,以及在这些美的熏陶下,深受感染的儿童的心灵美。不难发现,儿童小说立足于儿童的阅读立场、思维习惯,注重教育儿童的心灵美与行为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教育儿童要懂得珍爱生命万物,学会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在叙述方法上,让儿童与动物为伴,自觉养成珍爱生命的意识。《牧云记》保持了这一创作立场,在其中《野鸡蛋的命运》的故事中,作者重在突出小扎西的矛盾心理:是拿走野鸡蛋,还是将其放回原处?在哥哥达瓦的挑唆下,小扎西将野鸡蛋拿回家,煮到滚烫的开水锅里。在吃野鸡蛋时吃出了小鸡,小扎西认为这事儿罪孽深重,会遭报应,于是将野鸡蛋捞出来放回原处。这种行为体验让孩子自觉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谱写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教育。《奶奶在天堂里望着我》叙述了一位善良奶奶不幸离世的悲惨故事,这对所有孩子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重病的奶奶从医院回家后,桑珠在课堂上无心学习,思绪飞到奶奶的病床前,守护着奶奶。这种感化教育在人物故事中展开,旨在完成一次尊老爱幼的感恩教育。

  在儿童群体中展开儿童与儿童的对话,让孩子们相处、交流,不但有利于培养和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消除儿童成长中的寂寞和孤独,而且有利于儿童抵制自私、自卑、警戒的心理,健康成长,这对父母教育孩子有非常深刻的启示意义。在《乡村假期》中,丹平是一位孤独的小朋友,爸爸为了消除孩子的孤独寂寞,将他送到乡下。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丹平开始将自己的零食分给他们,并与尼玛、巴桑等孩子一起采菌子、探险、学游泳,最终性格完全变了,没有了霸道和自私。这样的田野教育,使孩子在辛苦的劳作中打开了田园视域,自觉认识到学习对他们将来的重要性。

  《三只虫草》中的桑吉,从小就学会了吃苦耐劳,懂得体谅和关心家人。挖虫草赚大钱并没有改变他读书的决心,在挖虫草的季节里,学校放假让大家挖虫草,他也没有忘记期末考100分的目标。在家人和调研员做虫草交易时,聪明的桑吉赢得调研员的喜爱,对方答应送他一套百科全书。小说最后的叙事,转化到桑吉对百科全书的期待和寻求上,隐喻了藏地儿童对科学知识的求索。

  总之,民族题材儿童小说丰富了当代儿童文学的阅读视野,成为引导儿童走向科学教育之路的范本。这些儿童小说常在自然美景空间中展开故事叙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幅人与自然共处的生物图谱,激活了他们关爱自然、感恩自然的天性,有助于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