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研究

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04-10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 田敏 陈文元  浏览量:33486

广西宁明,各族学生在“三月三”活动中放歌。本报记者牛锐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能够从民族文化中的“内生”与“表征”中提取智慧,推动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畅通、民族交融更加和谐,以更稳定的秩序与高效的联动机制,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这一节庆符号为重要推手,通过民歌节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的由来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是壮族先民鸥越、骆越族群的聚居地。经历历史变迁,各民族在这里交汇,使南宁很早就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目前,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有391万少数民族群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全市生活着48个民族,其中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仫佬族、侗族等10个民族。

  岭南地区的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盛行歌唱之风,人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举办的歌会、歌节被称为歌圩。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是在传统“三月三”歌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14年,“壮族三月三”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全自治区法定节日,放假两天,举办相应活动,让民众享受节庆欢乐。

  随着政府的宣传推动与政策引导,“三月三民歌节”从单一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全自治区各民族的综合性节日文化活动,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商贸、旅游等各个领域。民歌节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凝聚了民族精神,弘扬了民族文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民族自信,增进了民族团结,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载体。

  二、民歌节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为此,南宁市选择了“三月三”这一重要的民族节庆,将其打造成规模盛大、各民族联欢的节日。“三月三”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引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第一,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三月三民歌节”期间,盛大的民族文化汇演给民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民歌节活动涉及戏曲、歌舞、宗教、祭祀、体育、工艺、竞技、娱乐、游戏、饮食等诸多方面,相关的民俗活动有抢花炮、打铜鼓、舞龙舞狮、斗彩蛋、抛绣球等。多彩的活动烘托了节日气氛,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为传承、弘扬民歌文化,通过打造品牌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南宁市从2017年开始以民歌节为基础,采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南宁民歌湖“周周演”活动的内容,并增设大型民歌专场演出活动,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世界的天下民歌舞台。“三月三民歌节”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二、扩大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2018年“三月三民歌节”为例,活动的主题是“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仅4月18日民歌湖活动现场就汇聚了5万多名各族群众,而整个“三月三民歌节”期间,南宁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8.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9.32亿元。在民歌湖广场上,集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活动,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大舞台。“三月三民歌节”实现了跨族际、跨地域、跨语言的民族交往,促进各族人民更广泛地交流。

  第三,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三月三民歌节”期间的非遗专场活动,汇集了壮族骆垌舞、壮族打扁担、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等壮乡歌舞,为市民及游客献上了独具壮乡风情的视听盛宴,让各族人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舞蹈《壮族大歌》激昂婉转的歌声流淌出壮族人民不屈不挠、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来自壮乡各地的壮、苗、汉等民族的百名绣娘现场展示刺绣技艺,与游客近距离地交流刺绣的绣法、纹案等,并指导游客现场体验刺绣,展示了不同民族指尖上的美和女性的聪慧。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魅力,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第四,提升了各民族的道德素质。“三月三民歌节”具有积极的教育引导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歌化”“活动化”“故事化”等形式, 将正能量的教育内容生活化、通俗化,以歌育人,以俗塑人。“三月三民歌节”是一项盛大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是南宁也是广西展现给外界的一张名片,这就要求南宁市必须以更健全的法治、更整洁的市容、更纯朴的风气,市民以更良好的素养、更礼貌的言行、更文明的举止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事实表明,每一次“三月三民歌节”的开展过程,都是南宁市城市建设面貌、市民道德素质大幅提升的过程。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是以“三月三民歌节”为媒介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该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宣传与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促进各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并由此带动整个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

  第五,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三月三民歌节”既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同时更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体验,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三月三”是壮、侗等多民族共同的节日,他们与汉族一样,在节日期间祭祀扫墓、缅怀祖先。南宁市开展的“风味三月三”“风物三月三”“风情三月三”等活动,通过美食、美物和民俗风情,激发各族人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通过历史溯源、传统重温、现代交融,民歌节全面唤起南宁市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怀,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搭建了一个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和热烈的氛围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明显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铸牢。

  三、“南宁模式”的成功经验

  民族符号主要是一个民族所体现出的文化符号,它既可以是个性的,也可以共性的。“三月三民歌节”集中体现了我国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共性的关键符号,它对于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多民族文化共享、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都具有现实的功能。南宁市通过开展“三月三民歌节”活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的实践,堪称“南宁模式”。

  多维度的空间拓展,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南宁市并没有将“三月三民歌节”打造成纯粹、单一呈现的歌舞盛会,而是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立场去开展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从多个空间领域拓展,将民歌节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市民心中。从街头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网络电视媒体的互动直播,到民歌湖畔的大型演出,乃至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表达空间。“三月三民歌节”将整个南宁市调动起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群体都可以参与其中。台上与台下、网络与现实,不同空间、不同人群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符号域”,上演了一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盛会。

  多元化的面向展示,打造壮乡民族文化嘉年华。南宁市致力于将“三月三民歌节”打造成全自治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对国内外游客有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嘉年华,活动类型多样,让民众看得见、听得清、闻得到、摸得着,展示了南宁市多民族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

  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南宁市把“三月三民歌节”置于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中,让大众从中华文化大视野中了解“三月三”。二是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南宁市将“三月三民歌节”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提高了“三月三民歌节”的知名度。除了旅游、商贸活动,南宁市还将“三月三民歌节”拓展到科技、农业、传媒等领域,进行产业化开发,从中挖掘更多的优质资源,以“文化+品牌”的方式实现民歌节与各领域互联互通。三是将旅游娱乐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南宁市在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系列活动,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的风采,在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埋下了“中华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