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早在汉代,新疆的乐舞艺术就开始传入中原地区,到了唐代,西域乐舞成为了唐朝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殊不知,唐朝时期,中原的乐舞也曾传入西域地区,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古琴模型就是例证。
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的唐代古琴及琴几模型
这件古琴模型用木质材料制作,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该琴长23.5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琴面较平坦,呈长方形。琴几制作精致,宽5.8厘米,下有4根柱子,面上镶嵌着绿松石,显得华美尊贵。
这件古琴模型上绘有五根平行线表示琴弦,这与后来流行的七弦琴有差异,但与上古时期流行于中原的五弦古琴一致。东汉哲学家、琴师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传说,舜定琴为5弦,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现在,为了使古琴声音洪亮,琴弦大部分都用钢丝尼龙弦,而古代用的是丝弦。另外,这件古琴模型的面板是长方形,琴几两端面和腿为弧形,代表“天圆地方”的思想。
专家指出,古琴是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而琴又居首位。因此,历代书画家非常喜欢表现古琴这一题材。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绢画《伎乐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位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年轻女子右手抚琴的情景。
古琴起源于何时,考证起来观点多种多样。关于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法。学者罗振玉认为,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他将古琴的历史推测到殷商时期。《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古琴的华美诗句,而且与家庭幸福、生活娱乐联系在一起,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中“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可见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小雅·常棣》中的“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和《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美妙的乐曲有助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古琴是一种抒怀传情用具,古代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琴。春秋时期的孔子弹得一手好琴,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素琴传》中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辍。原宪居环堵之室,蓬户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在孔子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古琴诵诗的内容。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古琴著称。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以为寄托,从此《广陵散》成为绝响。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古琴及其乐曲写过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传世至今的唐代古琴来看,盛唐时期的古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
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对东亚诸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朝时期中国的古琴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和朝鲜。日本正仓院就收藏着一件装饰精美的古琴,琴体的两端和两侧,均施有金文鸾凤麒麟间以银文云鸟花蝶,显得富丽堂皇。
虽然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这件古琴模型与现实中的古琴有一定的差异,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古琴的概貌以及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流传情况。除了这件古琴模型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里发现了彩绘泥塑舞蹈男俑、黑人百戏俑、“踏摇娘”俑、“大面”俑、弹琴女坐俑、骑马吹奏男俑等彩绘泥塑作品,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再现了唐代西域歌舞戏曲艺术的兴盛。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