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文化

塑造最美同心圆

2019-03-27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李亦奕  浏览量:13293

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蒙古族)(雕塑) 140.5×273×144.5厘米 2009年 景育民 中国美术馆藏

  民族题材历来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也是现当代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凝聚着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为展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彰显民族题材雕塑艺术的文化魅力, 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经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有220余件作品入选,它们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部分民族题材雕塑一起,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盛宴。

  走进中国美术馆,200余件雕塑分列在一层的10个展厅中,气势恢弘,脉络清晰。而具体到每件作品又各呈其妙、各具其态,相互呼应,很好地体现了56个民族团结一致,互助共勉,共同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的鲜明主旨。此次展览分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风采”两大篇章,其中,陈列展示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的作品,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语言展现了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欢庆、喜悦、自信与自豪,彰显了“民族团结”的主题;而“各民族风采”篇章则全面反映了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值得一提的是,策展团队在展厅中特别增加了垂幔的设计,以介绍不同民族的分布及特色,使观众一目了然。

  实现56个民族大团圆

  事实上,以56个民族大团结为主题举办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国家选用民族题材进行如此大型的雕塑展览。既然是主题性创作,那必然要涉及对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但是,雕塑语言不是叙事性语言,它是造型语言,需要通过造型的独特性来呈现相关的事件、人物及民俗风情,难度显而易见。《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观展后表示,此次展览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通过表现各民族的生活、风情来呈现民族的多样性和多彩性,同时这种多样与多彩又通过当代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来展现,展出作品既有特别写实的,也有特别抽象的,但更多是介于表现意象之间,为雕塑界如何进行雕塑语言、雕塑观念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展览举办得恰逢其时,办到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节骨眼上。”尚辉说。

  据记者观察,近年来在全国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中,只要是涉及人物画创作,几乎有1/3的作品涉及民族题材,此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相对较高,很多作品在全国美展中斩获佳绩。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殷会利指出,以往举办的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作者和作品主要集中在蒙古族、藏族、回族等人数众多、影响力较大的民族,而此次雕塑展则实现了56个民族全覆盖。“对于一些偏远、大家并不熟知的民族,邀请艺术家对其进行创作,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实属难得,体现了中国美术馆的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殷会利说。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在馆长吴为山的带领下,大力推动雕塑事业的发展与青年雕塑家的培养,无论是2017年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还是中国美术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雕塑专题班,以及中国美术馆新近获得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大招标项目、吴为山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百年雕塑研究”,都在雕塑艺术的学术梳理、系统研究、整体展示、创作创新、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展也是这一系列举措的重要延续与拓展。

  与经典并置传递风潮之变

  在中国雕塑界,艺术家们一直深受民族题材创作热情的鼓舞,佳作层出不穷。早在1951年,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王临乙,为中直机关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汉白玉浮雕《民族大团结》,这件作品前排为演奏芦笙、手鼓、唢呐的民众,后排为身着盛装、翩翩起舞的各族女性,展现出全国各民族友好欢愉的情境,描绘了新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1955年,张充仁创作了《朝鲜双人舞》;1962年,王万景创作大理石雕《傣族姑娘》;1974年,曹忠亮、王维力创作木雕《日夜想念毛主席(维吾尔族)》;1979年,张得蒂创作《小达娃(藏族)》;1979年,时宜创作木雕《高原之春(藏族)》; 1988年,张德华创作大理石雕《壮族姑娘》……以上作品均藏于中国美术馆。

  这些经典作品很多都出现在此次展览中。“当我们回望这些经典时,还能体会到它们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景育民认为,将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些经典作品并置展出,可以更好地思考不同时期民族题材雕塑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可看到当下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突出特点,体现了艺术家的时代特性。“他们表现的不仅是民族风情,也不仅仅止步于民族服饰、形象和趣味性,他们已经逐渐深入到关于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间生活等不同创作的侧面,强调作品的深度和背后之意,同时在表现力上探索了多样性,把民族大团结的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向推向多元。”

高原之春(藏族)(雕塑) 55×72.5×65.5厘米 1979年 时宜 中国美术馆藏

  生活深度决定艺术高度

  纵观近年举办的各类民族题材展览活动可以发现,一些作品存在表面化、风情化,缺乏精神特质的现象。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指出,民族题材创作最忌流于表面,空洞浮乏。“有的艺术家去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考察、写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点照片。创作则以猎奇的眼光,表面地去表现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风土人情。对表现对象不够了解和理解,更谈不上感情和激情,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与误读。而此次展览中,很多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有了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深度,才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高度。”裔萼说。

  比如,景育民的《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用了半年多时间创作完成。当时,他每天聆听草原上的音乐,以给自己营造一个特定的空间氛围,在苍凉、深沉、幽远的音乐声中触发对历史和草原的联想,捕捉东归英雄的视觉形象。作品中,六位不同年龄的土尔扈特人一字排开,勒马驻足,目视远方,仿佛面临重大抉择。整件作品极具视觉张力,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康的《唱着歌儿去北京》,则刻画了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毛驴弹唱着热瓦普的形象,让观众瞬间想到阿凡提。塑造库尔班·吐鲁木的形象对李永康来说是件得心应手的事,他曾长期深入了解库尔班·吐鲁木,创作了一系列相关题材雕塑,并参与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的改造,如今纪念馆中还陈列着他的雕塑《毛主席和库尔班大叔》。

  “这些展出作品体现了我们对伟大祖国,对56个民族、五千年文明和祖国辽阔大地上创造的文化的一种热爱和自信。”吴为山说。

  立足民族性才能出品格

  就中国艺术精神而言,中国艺术史总结的重要审美特征几乎均可在各民族的艺术传统中发现传承脉络与验证实例。吴为山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正是各民族形成的个性文化所具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特质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性质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有其价值。当然,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具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普遍性、共性与特性、个性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文化的无穷魅力。“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世界各国的文化边界正在趋于互渗、交融,具备民族性的艺术才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才会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倚重。”吴为山说。

  新世纪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理念,其实更多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思考。能否如实、准确地反映出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状态,已然是对当下民族美术创作者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新时代雕塑家们需要肩负的首要责任,因为,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呈现出雕塑的文化性和品格。“希望更多的艺术家以优异作品,塑造一个精神、文化、艺术的石榴,让它们紧紧拥抱,成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最有力、最坚强、最美丽的同心圆。”吴为山说。


编辑: 责任编辑:马忠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