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传遍大江南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美好愿景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
——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八省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2016年至2020年,上述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
——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军队扶贫……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精准施策,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2013年,在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推进下,不少群众离开世代生活的小山村,迁到黄河之滨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移民村。图为滨河家园移民村(无人机照片,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在2月25日的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从“贫困村”到“明星村”,今天,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直播电商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2020年初,苗家姑娘施林娇和几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始直播带货,销售十八洞村的土特产品。她说:“小时候觉得这里贫穷闭塞,一心要走出大山。现在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农村富了,机会多了,大家观念也变了,都愿意回乡发展。”
2020年,云南省会泽县宣布脱贫摘帽。居住在大山深处的10.2万名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家。2021年的春节,是搬迁群众石元顺一家脱贫后在新家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少山区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也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稳固增收。2019年9月,东乡县的马比代一家8口住进了安置小区的电梯房。还没等马比代完全熟悉“楼上楼下”的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就上门“推销”扶贫车间工作。“之前的担心都没有了,现在边顾家边赚钱,啥也不耽误。附近还有小学、卫生服务室,生活很方便。”马比代说。
2021年2月7日,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麻家集镇路西村,十几位村民身着藏羌服饰,手持羊皮扇鼓,欢快地跳起充满古风遗韵的羌蕃鼓舞,迎接新年到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王桂荣的工作室,鱼皮画等工艺品可卖到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这为数百人找到了致富道路。“鱼皮制品作为赫哲人的传统技艺,没想到还能帮助大家脱贫。”王桂荣高兴地说。
别了,绝对贫困!这样的故事在民族地区还有许多:“大网电”点亮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有了5G网络信号;宁夏闽宁镇从“干沙滩”变身“金沙滩”……56个民族都是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千百年来的孜孜以求,如今,终梦圆。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