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花儿 > 花儿研究

【花儿研究】让“花儿会”成为永不磨灭的“乡愁”

2020-07-07 来源: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  记者:马瑞鹏  浏览量:1384

登松岩晚望

松鸣佳景出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

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

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

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

——清代河州诗人祁魁元

“清溜溜儿的一碗水,冰溜溜儿地难喝;心儿里牵的就是你,羞脸儿大者冇说。”“石崖头上的野牡丹,想折时有多少困难;知心话我还冇说完,又压了一块儿磨扇……”在和政县花儿会的会场里,一段段深情的“花儿”乘着西北的优美风景从高山黄土间一路传来。从麦田里走出的花儿歌手和爱好者,身着鲜亮的服饰,嘹亮的歌声在蓝天白云里回荡。2020年5月,来自甘南、定西、兰州等地的不同流派的“花儿”爱好者上百人,在和政县松鸣岩同台竞技。

松鸣岩花儿会吸引众多花儿爱好者与游客

花儿传承人文香莲在直播和政县2020年花儿艺术节

游客在松鸣岩景区合影

1594104108983391.jpg

花儿歌手在演唱

和政县在2020年花儿艺术节期间举办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会

“只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能唱出什么。我的父亲、姐妹、孩子们都能唱。”一位参加和政县2020年花儿艺术节的花儿歌手对记者说,“‘花儿’我几天几夜都唱不完。”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汉、回、裕固等民族中的一种山歌形式。据记载,明万历年间一位叫高洪的文人到河州任职,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句诗被认为是有关“花儿”的最早描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花儿”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具有多源多流的开放体系,是一部多民族跨文化通史。

在野外歌唱的“花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花儿会”的集体对唱形式。“花儿会”多则五六天,少则两三天。在“花儿会”上,人们不问姓甚名谁、家在何方,却一定要盘几曲花儿。“花儿会上没大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禁忌,由于题材多与爱情有关,在歌唱时通常有规避长辈的习俗。“花儿会”是考验“花儿”歌手能耐的机会,也是展现他们才华的舞台。

2006年,随着花儿(松鸣岩花儿会)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花儿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历史上花儿的演唱有其重要的载体,这就是“花儿会”。

研究花儿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对“花儿会”的探讨。“花儿会”是西北高原上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各民族群众演唱花儿、交流情感的集会活动,是花儿演唱的重要载体。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的狂欢节”“西北的民间文化盛会”。

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根据史料研究,花儿在和政县出现应该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了。

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伴奏乐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呐、二胡。

那么,在传统农耕社会背景下,“花儿会”何以长期稳定地作为花儿的载体?“花儿会”本身具有哪些功能?

有关松鸣岩花儿会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陶庵编纂的《导河县志》,其中引用了当时诗人祁魁元的《登松岩晚望》一诗:“松鸣佳景出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花儿中常以牡丹为比兴,当地有把“唱花儿”称做“唱牡丹”的习俗。

“花儿会”上,各族群众在山野中共聚,抒发情感,演唱花儿,民间大规模的歌唱传统和集体的口头传承成为花儿艺术的重要特征。在新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经济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样的形势下,花儿与“花儿会”也发生着变化:在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拿起麦克风,登上舞台,模仿专业歌唱家演唱花儿。

当下的“花儿会”,商贸活动得到极大加强,人们在会场内开展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使得“花儿会”成为促进当地商业繁荣的重要载体。人们赶“花儿会”不仅仅是为了“花儿”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去参加各种商品交易会。目前流行的形式,则是政府以“花儿会”为契机有组织地开展商业活动,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于是,“花儿会”既是传承与发展花儿艺术的文化平台,也成为以繁荣商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要着眼点的经济平台。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伴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把追剧和手游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面对多元文化、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花儿会”提供的娱人功能已经对许多青年人失去了吸引力。

“要摒弃标本式的孤立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花儿本体,更要精心维护花儿艺术生存所必需的文化空间。”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副主任、西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忠认为,应通过政府引导、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增强广大群众尤其是当地青年人对本地区传统礼俗的归属感、认同感,大大集聚“花儿会”的人气。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花儿艺术所依赖的文化空间必然发生变化,因此也不能搞封闭式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对于花儿本身的保护与发展,应更加重视花儿艺术的创作、推广工作,因势利导,鼓励花儿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来推动各类传播花儿的艺术形式的成长。这样,才能让这一艺术形式和平台长久的留存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永不磨灭的一抹“乡愁”。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山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