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笔下的河州

2023-09-13 来源:史趣河州  记者: 原创 马廉朴  浏览量:4220

顾颉刚先生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年),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曾任故宫博物院理事,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晚年历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19801225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7岁。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古史研究、古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内外学术影响巨大。他一生著述繁富,主要著作有《尚书通检》《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倡生》《当代中国史学》《民俗学其史林杂识》等,编著《古史辨》《辨伪丛刊》,编订《中国历史地用集》,主持点校《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诸子辨》等重要典籍。

他不但是一位学问渊博、思想深邃的学者,也是一位挚诚刚正的爱国者。抗日战争前夕,他不顾日本特务的威逼利诱,在北京等地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编写通俗刊物以发动民众,并毅然弃家南行,不辞艰辛,深入大后方,满腔热忱地从事开发西北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教育、启发民智的社会调查规划工作。

《西北考察日记》便是1937——1938年顾先生率员在甘肃调查经历的生动纪录。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领略到这位著名学者对西北古今历史的深邃见解,对于开发西北与抗日救国及中华民族振兴的极具战略性的眼光,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国计民生的强烈关注与忧虑。虽为一部纪行之作,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这部考察记,顾颉刚先生在世时并未正式出版,仅于1952年油印若干部赠送友人。1989年,经王树民先生(顾先生在西北考察时的助手之一)据日记原稿校订正式出版。本文将他的日记中关于临夏的部分进行了适当节选,予以刊登。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506.png

顾颉刚先生(网络资料图)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227.jpg

一、对临夏教育现状的考察

(文中蓝字均为顾先生原文

顾颉刚先生受管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委托,先后在青海省和甘肃省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一行于1938年2月28日至3月6日,7月15日至30日,分别在临夏州康乐县、临夏县、临夏市、积石山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考察,在20多天的时间里,他先后考察了17所学校、参加了两所小学的毕业典礼,与临夏教育界相关人士交流座谈会,他在《补助西北教育设计报告书》中在第一节中剖析了甘肃省现状,指出造成该省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交通之艰险、二是战乱频繁、三是行政的陈旧和衰败;同时,还指出甘肃省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和设备短缺、学生上学人数寥寥无几、社会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他在康乐考察教育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康乐本临洮县西境,以回、番杂居,纠纷时起,近年立局以分治之。教育经费年七千元,学校四十一所,以人口四万作比例,与临洮亦不相上下;惟小学师资不足,亦拟办师范讲习班。三月一日:上午到新集[今康丰乡辛家集村]小学参观,并作演讲。”
“三日:更西行,十一时到八松[今乡名,在苏集西南]。八松者,藏语,八为帐房,松则三,谓此地有三帐房耳。胥灵峰先生居于是。先生年六十馀,平生以办学为职志,八松小学是其手创。往参观,颇齐整。……”
“四日:早饭后上车,八时行,以十一时半抵马家集[今马集乡,在苏集东南],约行五十里。参观高级小学,留餐。五时回新集党部,诸友人来谈。”
“五日:康乐开教育设计委员会,予等均列席。……年来回教人士颇有觉悟,自办学校诵习汉文,子龄且以汉文翻译各种天方经典,并有译成后即改诵汉文经典之拟议。回、汉感情并臻融洽,地方公务达到合作地步,可喜也!现在回民自办小学校,读汉文兼读阿文;惟以回民向不进汉校,无合于作小学教员之资格者,故其校长教员皆由宁夏聘请而来,殊不经济。”
顾颉刚先生考察时,当时康乐县行政地域名为康乐设治局。据《康乐县志》记载:甘肃省政府于1932年9月,将洮西设治局更名为康乐设治局,以宋代曾于当地设置康乐寨而得名。局所驻新集堡(今康乐县附城镇),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40年8月改为康乐县。从1932年康乐设治局至1937年,仅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29所。到1949年时,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学校10所(其中女校1所),私立学校1所,保国民学校50所;而学生入学数1925年时有高小生41名、初小生854名,教师也仅有45名;到1929年,学生数减少为784名,教师只有40名;到1949年时,学生数达到2800多名。同期,康乐县1947年人口为51293人,每千人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41. 2,中学9. 22人,大学专科0. 28人,合计仅为总人口的5. 07%,全县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18人,高中教育的95人,初中教育的488人,小学教育的2046人,私塾教育的561人,接受过教育的人数仅有3208人,文盲人数达48085人,其中女性接受过教育的只有49人。
窥斑见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临夏教育的落后程度。
 顾先生从7月15日至30日,在临夏各学校先后参观调研,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十六日:上午,水副官来作别。地方各官长及各校长来谈。下午,由教育局长陈瑞峰君琮引导,到女子小学及凤林小学参观。回女校饭后又到初级中学参观。”
“十七日:由瑞峰引导,到回教促进会所立之南关小学参观,又至枹罕小学。”
“十九日:上午到南关小学,参加毕业典礼,致词。午后景何来,三时同跨马行,至尕新集,小息。入双城云亭小学参观,晤买、弭二君。夜八时,到韩家集[今韩集镇,临夏县县治]云亭小学落宿,见马校长子扬。此马校长是马福祥侄孙。云亭校中多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毕业生,闻见既广,甚望其能在西北发生大影响。”
“二十日:早饭后在校参观一周。到阳洼(今临夏县韩集镇阳洼村),云亭先生之家也。园中有亭台之胜,联额俱其手迹。又观其家祠及所建清真寺,仍返校。云亭先生以武秀才努力自修,诗文书法造诣咸深,集文武才能于一身,为教中所稀有;其一生笃学爱才,到处创立学校,回民思想为之一变。……有民众教育馆,附设一杂货铺中,有书十馀册,列货架上;问其经费,年十五元耳。三时至阴洼(村名,今韩集镇阴洼村),参观第二小学。”
“二十二日:早至吹麻滩小学一观。……下午二时十五分启行,四时十五分至积石关,凡二十里。五时半回,七时半到。樊宗义君来,同到大西乡第一公立小学参观。”……
“二十三日:六时半即行,七时至萧红坪(今刘集乡肖红坪村,),刘家集小学及义务小学师生来送别。……下午六时至唵歌集(今积石山县安集乡),参观安乡小学,饮茶。”……
“二十四日:早,游览街市。出北门,到夏河入黄河处散步。进南门,到前教育局长魏子蕃君处谈。”……
“二十五日:上午到建国小学参加毕业典礼。下午与临夏教育界人士开座谈会。”
……
“二十八日:早,游森林公园及城隍庙。此间城隍神为明初武顺王邓愈,败扩廓、克河州有功者。出,参观女子小学。回县署食后,九时半行,与王居仁同车。十一时半至买家巷,宁定江县长树春来接,至一客店午餐。下午一时半行,三时半至宁定西关,受各界人士欢迎。进城,卸装县府;食毕,参观民众教育馆、商人学校、太子寺小学。”
中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人民民不聊生,据《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记载,1939年时,临夏有56357户,293091人;而据《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志》记载:1936年全临夏四县一局(康乐设治局)共有高级小学15所,初级小学103所。高级小学学生33个班1368人,其中女生41人;初级小学学生316个班4281人,其中女生56人,教职工279人。年教育经费支出24056元,高、初级小学资产共计197482元。当时,全区有女子初级小学2所:临夏县第一女子国民小学校,在校学生42人;宁定县女子初级小学校,在校学生15人,共计学生只有5706人,学生人数每千人只有1.9人。教育落后状况可见一斑。1949年临夏解放时,经恢复整顿、改造,全地区改建初、高级小学175所,在校小学生7500多人,教职工共计536人。
1923年在外地兴学重教思想的影响下,临夏地区的乡绅、贤达及有识之士倡导商定兴办中学,并在镇守使裴建准、导河县县长严权等地方官员、乡绅徐绍烈等人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导河县县立初级中学。从此,结束了临夏地区无中学的历史。1930年为便于筹措分摊经费,更校名为临夏区联立初级中学(为临夏、永靖、和政、宁定、夏河五县联立)。1938年马鸿逵创立私立云亭中学,后马步青又开办私立青云中学,在康乐县设治局负责人张涟倡导下康乐县初级中学成立。1943年临夏中学设立高中部,马全钦在其家乡大河家创办私立魁峰初级中学。1944年私立兴华中学成立。1945年永靖县初级中学成立。至此,全临夏区有中学7所,除临夏中学、私立云亭中学外,其余为初级中学。在管理体制上分公立、私立。经费公立学校由政府拨支,私立学校自筹募捐。学校学制和课程开设均按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规定执行。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改造学校的过程中,除康乐、永靖两所初级中学外,云亭、兴华与临夏中学合并,改名为临夏联合中学。1951年9月云亭中学恢复,遂改名为临夏县初级中学。当时全区中学4所,在校生1070人。
面对如此局面,作为教育家的顾颉刚先生认为,临夏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各县办师范讲习班,短期间内培养出若干师资以应急需。由于女子小学开办又少,亦无出路可寻,因此,在讲习班中应收女生,或男女分班,以培养女子教育之师资;加外,职业教育也是各县所最缺乏而最需要的,他认为,甘肃土地本不贫瘠,只是寒冷期比较长,农产品缺少,因当以副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无人指导,加以贫穷无力建设,农村中竟不见有副业。要改变此风气,惟有提倡职业教育,就各地之物产以兴办各地之手工业及畜牧、森林等业。凡是这些都应当因地制宜,使各县得藉教育以增加其生产,又藉生产以推广其教育。诚能如此,则十年二十年之后,甘肃各地都能自给自足。
八十多年的这些意见,对临夏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二、对临夏风景名胜描写
日记对临夏风光山水、风土人情、民族民俗、人物历史等均有涉猎,成为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临夏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他在康乐游玩时有这样的描述:“饭后与同人循胭脂川行,入林中,席地坐溪边,听黄鸟歌声,休息一小时。康乐多流泉,丛丛灌木,不植自生,春烟荡漾,旷野中筑几间屋,几如边塞矣。”
 康乐是临夏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也是著名的全国绿化先进县。
7月15日,他们一行从夏河县入土门关时描写道:“十时半至土门关[今夏河、临夏二县交界处]。此是明边墙二十四关之一,入关以后,平畴绿野,列树长沟,颇有北平乡间气象。”
在临夏市考察时看到:“临夏沿路有树,各家有花,沟渠井泉随处皆是,果实菜蔬所产甚富,使善为经营,实陇西一乐园也。”
而在积石山县游历时,对当时马麟记述时,对河州牡丹也进行了记述:“游马主席勋臣之凤林园。园为新筑,广近百亩,花木不可数计;牡丹尤壮伟,干高逾人。堂壁悬虎皮为饰,想见勇武精神。”
他对黄河上的积石关是这样记载的:“未至五里,即望见黄河;既至,上大洞城[今大墩村],乃见黄河蜿蜒出峡中,河身狭甚。下山,经大洞川至河边,水流迅急,而积石山巍峨雄伟,峡中两岸石壁肃立,相去至迫促,河经其间,仅若沟渠。以时间所限,未能深入为憾。”
在考察广河县时,他专门写了广河道路两旁所植树木:“出南门游览,由北门归。宁定境内大路两旁均栽柳,双行夹植,云是左公柳。然此非至新疆大道,岂当时种树,干线外亦有支线耶?以有此林,热氛为之大减。”
三、对当地语言和风情的关注
顾颉刚先生在日记中对临夏当时的语言和民族风情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他在康乐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三日:更西行,十一时到八松(今康乐八松乡)。八松者,藏语,八为帐房,松则三,谓此地有三帐房耳。”
在苏土司城游览时,他写道:“苏家集者,原为苏土司治所;其所居在山巅,孤城高迥而特小,想见古代男邦规模。”
在积石山县考察时,他以丰富的学养对生僻字地名字“癿”字作出自己判断:“癿字甚少见,惟在《岷州志》中见有番人名癿旺,生于明代,应试入仕,任湖广郴州吏目;倘癿藏之名,亦与番语有关乎?”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228.jpg

       马驮轿子——架窝子
他作为在西北游历多年的学者,对各种交通工具所见很多,他在介绍甘肃、青海特有的马驮轿子——架窝时说:“搧子者,两马所驮之轿也,亦称架窝;其高齐人,舆夫下蹲,踏其肩而上,搧轻则两面倾摇,必重三四百斤乃可,故行李什物得尽置其上,坐身因益高。此去年离西宁时欲乘而未得者也,西北之交通工具,兹所未尝试者,皮筏、木筏而已。”
在临夏市考察期间,他对河州曲艺——贤孝进行了特别关注,不仅听了艺人说唱,还由其助手王树民整理出了《乾隆四十六年河州事变歌》。他在日记中记载有:“夜有弹唱者过门,唤之入,问所歌,则有新编之记叙十七年乱事长诗,令歌之。……自乾隆四十六年有华林山之变,四十九年有石峰堡之变,同治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又有变,最后则为民国十七年之变;言西北事者无不色沮而神怆,是必当寻其致疾之由而施以彻底之治疗者也。”
他对临夏伊斯兰教的拱北作了较为详尽的了解,但对宗教中产生的因细枝末节问题而影响团结的现象,他用许慎的《五经异义》到后来的郑玄遍注群经,古文兼采,完善了儒学思想体系的例子,对教派纷争提出了个人意见,他在日记中说:“慕扶提马子龄教主来邀,下午三时至其家。慕扶提者,阿拉伯语,义为总教主,其宗教地位世袭而弗替。”……
“遂由喇先生导游城角寺,继由保长马成元君导至大拱拜、台子拱拜、大拱拜私立小学、华寺、毕家场寺等处。拱拜者,阿刺伯语,回教中先贤之墓也。历游各地,亦皆以乱事残破,而回民信仰之诚与其势力之厚并可见焉。回教派别,比来就各方询问,稍有所知,盖老教门宦有八。……”
“予意,汉代经师广分学派,争立学官,殆与此近似;然许叔重秉客观以整理之,作《五经异义》,则其所应争与不应争者俱可一览而知,有识者自不必更作蛮触之战。至郑康成而混合诸家,遍注群经,用成定本,而后无所起其争端。回教中人果敢强毅,诚能领导有方,必为复兴吾族之生力军,任重道远,其期伊迩,何必更以此琐屑之事多作牵缠,自陷于分崩离析之局乎?此则愿教中先觉发大心以赴之者也。”
同时,他的日记对土族和保安族和撒拉民族都是有涉猎。“刘家集附近居土人[今土族]甚多,其妇女增假发。梳大髻,与岷县人颇似,惟不作高髻耳;围红裙,裹小脚,亦见古风。闻北岸官亭一带更多,所操方言与临夏大东乡略同,大东乡则蒙人也。前在《岷州志》中见明·王云凤《重建学官记》云:‘岷故仟种羌居焉,西夷也;国朝洪武中,曹国公取其地,降其人,号为‘属番’。其在前元降者为土民。’此语足为探讨土人历史之根据。盖土人亦番族,不过归降较早者耳。藉此可知土人接受汉文化较深于番民之故,亦知土人语言所以接近蒙古之由来。传说中谓其为后唐李克用之裔,自出臆测。积石关上大洞城居保安人,关门(在大河家大墩村附近)住撒拉;撒拉则中亚撒马尔干人也。”
顾颉刚先生思想敏锐、眼光独到。他可以说是最早介绍阿拉伯文书法的著名学者,他在日记中有:“回教同人赠我以马经邦阿訇所作阿文对联及大中堂,其字以竹帚书写,顿若山岳,扬若轻烟,有似散花之舞,知中土飞白书即用此种笔墨,是亦中西交通史上文化沟通之一例也。”的记载。
四、他对民族团结、民族关系的评价
在康乐考察期间,他从当地群众的神态对临夏民族关系给予评价:“此地居民,回六而汉四。回民彬彬有礼貌,见我辈至,街上小贩皆恭敬站立;此等人有信仰,无嗜好,身体强健,团结坚固,如克加以适当之教育,实足为复兴中华民族之中坚分子。”
他的这一观点与孙中山先生讲话所说的:“回族在中国历代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强。……回族向以勇敢而不怕牺牲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之保障。”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承受多重压迫的临夏各族人民不论在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中,始终以“我以我血溅轩辕”的精神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章。
与此同时,他在看到民族团结的同时,也看到了不足,他说:“回、汉感情并臻融洽,地方公务达到合作地步,可喜也!现在回民自办小学校,读汉文兼读阿文;惟以回民向不进汉校,无合于作小学教员之资格者,故其校长教员皆由宁夏聘请而来,殊不经济。”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228_1.jpg

      顾颉刚先生手笔

五、顾先生笔下的几位临夏名人
顾颉刚先生在考察教育的同时,与临夏的有识之士进行座谈,他在日记中对一些名人进行了公允评价,在写道教育名人胥灵峰时这样评价:“胥灵峰先生居于是(八松)。先生年六十馀,平生以办学为职志,八松小学是其手创。往参观,颇齐整。先生淡泊如渊明,出纸嘱书,赠以一联曰:‘先生自合称五柳,嘉绩长留在八松。’饭后辞出,则出其所辑集之亡友祁魁元《梅仙诗遗》命为序,更知其笃于友谊,为可风。”
据《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志》记载,胥应魁,字灵峰(1873——1941),男,汉族,康乐县八松乡八松村人。1895年应府试中附生。后在本县扎麻崖、鸣鹿关等地设馆教授生徒。由于施教有方,治学有道,求学进取者甚多,成才者也不乏其例。当地影响较大的牛载坤、牛孝坤、赵子甲等名人皆出其门下。1903年,他考入兰州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应聘任狄道州官立中区丙等学堂堂长。1913年,去职返回故里,复执教私塾。第二年,与考察东南沿海诸省教育后返回故乡的牛载坤联络计议,规划倡办学校。在八松庄建修教室9间、宿舍14间。于1915年2月招生开学。胥应魁首任校长,定校名为“树风学校”。制定校训、校规,并与牛载坤一道,敦请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校长、清状元、名书法家张謇先生书写了“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校训,制匾高悬,让师生遵从。后来,他和牛载坤以树风学校为中心,开办了13所风化初级小学。胥应魁办学成效显著,1925年,受到甘肃省教育厅表彰奖励,并被晋升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今临洮师范)。以后又复任树风学校校长。1932年,康乐县设治局成立后任二区区长。其间,他亦致力于教育事业,重视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兴办小学多处。
他还对康乐穆扶提门宦的教主马子龄和其弟马子谦进行了介绍:“慕扶提马子龄教主来邀,下午三时至其家。慕扶提者,阿拉伯语,义为总教主,其宗教地位世袭而弗替。其家屋毁于十八年之乱,今重建,乃巍峨如王侯第宅,闻较诸旧时门户已减损多矣。兵祸之际,挟家藏《世系图》及《圣地图》二轴以出,至今无恙,举以相示:《圣地图》绘麦加地形,《世系图》则记穆圣以来慕扶提传世次第,每代人物悉著其年岁,有一代历四百年者,是一极有价值之史料也。子龄名延寿,其弟子谦名益寿,并俊雅。年来回教人士颇有觉悟,自办学校诵习汉文,子龄且以汉文翻译各种天方经典。”
在临夏考察期间,他与当时的甘肃省政府委员、曾经参与公车上书举人喇世俊座谈,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下午与张县长同到喇秀珊先生家。先生名世俊,清举人,今甘肃省政府委员,回教中之耆宿也,年七十馀矣。”(关于喇世俊介绍请看鄙人《史趣河州》公众号:喇世俊——河州“公车上书”第一人
顾先生在参观临夏县韩集镇云亭小学时,对戎马书生马福祥着笔很多,他认为云亭先生以武秀才努力自修,诗文书法造诣咸深,集文武才能于一身,为教中所稀有。他在日记中记载说:“云亭小学为纪念马云亭先生者;先生名福祥,前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平生勋绩悉在边陲,著有《蒙藏状况》等书,今宁夏马主席鸿逵是其长公子,此马校长是其侄孙。云亭校中多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毕业生,闻见既广,甚望其能在西北发生大影响。”(关于马福祥介绍请看鄙人《史趣河州》公众号:戎马书生——马福祥)
“二十日:早饭后在校参观一周。到阳洼[今临夏县村名],云亭先生之家也。园中有亭台之胜,联额俱其手迹。又观其家祠及所建清真寺,仍返校。云亭先生以武秀才努力自修,诗文书法造诣咸深,集文武才能于一身,为教中所稀有;其一生笃学爱才,到处创立学校,回民思想为之一变。予在此间校中见其文字颜多,惜其零断,因建议编印《云亭全集》,以保护其遗文而推广其化,未知能实现否也。”
在广河考察时,他与热心教育事业的胡门拱北教主马国礼交谈,他称赞道:“教主名国礼,陆洪涛主甘政时,曾任建设厅长,今年六十二,思想开通,提倡教育甚力,老教中之健者也。”
据《广河县志》介绍,马国礼(1876—1945)字复初。东乡族。广河人。出身于伊斯兰教胡门门宦世系之家,幼而好学,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和儒家典籍,长于文辞,有应对之才。17岁时,从其堂兄马国仁等人入董福祥甘军,曾参加1900年北京抗击八国联军侵华之战。后积功为游击。1923年,陆洪涛任甘肃省主席时,被委任为省府实业厅厅长。又曾在武威任善后局局长。上世纪30年代,马国礼是胡门门宦太子寺拱北的主持人。由于他久在政界,饱有阅历,加上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处世持正,善能与回汉各界人士交往。他重视发展民族教育,曾创立宁定县回民教育促进会,亲任会长,出资兴办学校。
顾颉刚先生考察临夏时值全国抗战全面爆发,西北的战略地位也逾加凸显,他的考察日记涉及临夏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风习俗、道路交通、山川景色、气候物产等等内容,是深入了解临夏社会、历史、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作为史学大家,他的日记亦史亦文的性质,融史学的内核于日记中,记事考证与写景抒怀并举,即兴秉笔,形式自由,文字往往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至今读来,颇具韵味,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临夏的发展仍有借鉴作用。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228_2.jpg

河州早上的柴草市场 ,1938年(美)霍顿 摄 

微信图片_20230913100229.jpg

河州官道 ,1934年(美)霍顿 摄 

编辑:海霞 责任编辑:孔令定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