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楼夜景
兰州水墨丹霞
黄河母亲雕塑
兰州非遗馆泥塑产品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工作人员介绍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美丽兰州
黄河之滨也很美。近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并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用精彩的笔墨和镜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生态兰州
河清树绿的现代化兰州分外妖娆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新名片。
数据显示,自2003年至2012年,兰州在国家公布的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中的排名位于后10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末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断增长的经济、人口数量,注定了治理大气污染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2014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从“污染排名前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州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了好的经验,并在京津冀地区推广。
至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兰州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常见的脊椎动物达76种。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黄河母亲”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黄河岸边,虽经风雨依旧慈祥,充满着一位母亲对儿女的呵护与爱。
根据《2021年一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报告》,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33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质状况系统评估中,兰州市位列“中国十大水质清净之城”第八。
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护好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水兰州
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走在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灵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化和旅游相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之城的发展便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中国的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颗人造卫星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2023年是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户以上。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37户企业“链主”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深入贯彻“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招,攻坚推进强工业行动。
创新兰州
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强省会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增强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产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一直秉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和经营主体期盼,瞄准短板弱项,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政策高地”,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夯实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指引和制度保障。同时,今年以来,兰州围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推出了11项专项行动和313项攻坚举措,建立完善了“1+18+8”攻坚突破年政策体系,着力为全市营商环境夯基础、强动能。此外,兰州市还出台了172件营商环境领域政策文件,推出523项改革措施,积极构建体系健全、机制有效、措施精准的政策体系,并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在服务事项和政策力度上做“加法”,在办事环节和提交要件上做“减法”,在政务效能上做“乘法”,在简政放权上做“除法”,对标全国第一批创新试点城市,推出创新改革事项157项,先行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
文化兰州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700余场次,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同时,还有本土创排的甘肃首部原创交响组曲《南梁颂》、民族歌剧《西风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此外,还先后推出了歌剧《图兰朵》、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歌剧《卡门》等精品剧目。
(本版文图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