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 种
◇孟扬 曹怡晴
太阳到达黄经75度的位置,“芒种”悄然而至。
“麦陇无际黄云平”,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于每年6月5日左右开始,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来临。
四野皆插秧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是典型的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田间处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芒”又与“忙”谐音,“芒种”也可以说是“忙种”了。
在古代,人们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时节,螳螂在上一年深秋所产之卵经历冬春终于孕育出小螳螂;芒种之后,伯劳鸟出现在树上,感阴而鸣;而善仿其它鸟鸣唱的反舌鸟,此时却因为感应到阴气停止了鸣叫。
爱此一雨凉
到了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黄梅时节。梅雨天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增高、空气潮湿,有时也可能伴有低温天气。有些年份,阴雨甚久,感觉尚未入夏便淅淅沥沥,等到云销雨霁,就直接到了盛夏,正所谓“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在东部部分地区,全年降雨量的1/3左右是在这一时节积蓄的。
梅雨的正常到来对水稻、棉花等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有利,但阴雨日多,空气湿度大,也容易造成室内物品生菌发霉,应注意通风晾晒以防潮。
村村捣麦香
芒种时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
安苗是皖南一些地区的农事习俗。每到芒种,种完水稻后,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祭祀用的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用蔬菜汁染上颜色,祈求五谷丰登。
贵州东南一带,每年芒种前后有打泥巴仗节。当天,男女青年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谁身上泥巴最多,谁就最受欢迎。
芒种,这个挥汗如雨的大忙时节——它用自然的节奏引领着劳动者的步履,让人们用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收获果实、培育梦想、迎接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
有些错,刚刚好
◇刘希
一个朋友,曾对当年高考时的一道英语题目耿耿于怀,他没有蒙对答案,丢了两分。也是那么巧,他以两分之差和一本线擦肩而过。他懊恼地说:“要是那道题做对了该多好呀,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就不会吃那么多的苦了。”他的分数让他去了一所农业学院,学园林设计。毕业后,他和同学一起创业,开办了一家苗圃。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他已成了当地苗圃种植的佼佼者。当然,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最忙的日子,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人变得又黑又瘦,好在,他坚持下来了,渐渐得心应手。后来,他又提起当年那道错题,如果不是那道错题,生活可能是另一番样子,也许很轻松如意,但也许还不如现在这般成功。生活有百种可能,谁也不能肯定另一种生活就会比现在更好。朋友释怀了,错了的那道题,也许是错得刚刚好,顺其自然,将错就错,让人生开启了另一扇成功之门。
另外一个朋友,身材矮小,长相一般,暗恋一个女生,却因自卑不敢告白,高考时因发挥失常,只上了一所普通学校,而那个女生读了名校。他一度情绪低落,同校的一个女生时常关心他,安慰他,开导他,他渐渐从阴霾里走出来,活出了阳光快乐的自己。毕业后他考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和那个女生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人在事业上相伴相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朋友说,当年错过了那个暗恋对象,也许就是为了让他遇见现在的妻子吧。如果那年高考取得不错的成绩,读了名校,那与现在的妻子便没有交集,也不会有现在的幸福。
人生在世,谁没有错过?但总有一些错,错得刚刚好。那错过的题,那错过的人,那做错的选择,是为了让你遇见对的人,让你遇见对的事,让你走上对的路,前提当然是,你没有消沉,你懂得在“错”中找到新的希望,并坚持走下去。相信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是有很多遗憾,很多错失,错了就错了,错过了就错过了,千万不要因此消磨了进取的心。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的生活,抓住属于你的机遇。在人生的路上,你慢慢会发现,周围或许有无数赏心悦目的风景,但你喜欢的、能拥有的才是最美的;周围或许有很多优秀的人、美好的事,但合适你的才是最好的。
——摘自《广州日报》
我们那么忙 为什么还要写字?
◇戎华
在影视剧里,常看到退休后的领导,挥毫泼墨,疗愈身心。身边,也常听人这样说:“等我退休,有空闲了,打算练书法、学国画。”
是啊,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和心境写字呢?
大约八年前,我开始修习书法。开头两年,只是上课听讲,偷懒不写作业;后来,大约周末写一回;现在,只要有空,几乎每天晩上写。回想起来,我自己也很惊讶这样的变化。
其实,是因为写字这件“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了。干净的毛笔先湿润下,吸饱墨汁,然后,我喜欢在下笔之前,再让毛笔尖在清水中快速掠一下,看见黑色的涟漪一圈圈漾开来,我的心头便安静了下来。毛笔开始在纸上行走,周遭静下来,听到笔落在纸上,仿佛人行走在雪地里的细微“沙沙”声。这时候,偌大的世界,小得只有方寸之间。我的心,应该是在宁静与祥和的“心流”里。“写字”这件看似无用的事,实实在在地滋养了我。
小时候,一定都听说过这个故事:王献之小时候练字,其父王羲之从背后拔他的笔,没有拔掉,于是乎,王献之练成了大书法家。后人据此推断,要写好字,执笔要用足力气。另外,我们幼时受到的书法教育是:写字一定要横平竖直,笔划粗细要一样,墨色深浅也要一致。
现在呢,书法老师说,握笔要松,手腕灵活才能写好字。至于笔划和墨色,更是形态要丰富、千变万化。
都是书法老师,方法怎么就不一样了呢?练着练着,慢慢明白了,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唐代孙过庭《书谱》里有一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想要精通一项技能,都要经历走进去再走出来、由生到熟再到生的过程。
世事间,莫不如此。想明白这件事,有如“咔”的一声,人生的某个机关被打开了,好不欣喜。人世间,真有一些美和创造,让你心潮起伏却又倍感宁静。
作家葛亮的《书匠》里有这么一段:老董和学校里的书法老师不一样。他不主张描红,也不用双钩,就是给我一本帖。这帖上,一页一字,是从各家的法帖上,集聚来的。从“一”字练起,日日不断。母亲听说了,就说,这是野路子啊,别把孩子的字给练杂了。父亲便说:“练得百家好,方知字中字。”
这段文字,深得我心。就像白蕉先生说的:执死法者损天机。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这才是艺术的魅力呀。
——摘自《扬子晚报》
一棵树
◇陈四长
大树是乡间的风景。
父亲常说,树比人寿长,树大了就有了灵性。大树记着上辈人的故事,留着百年的光阴。村子有了大树,就有了生气,有了荫凉,有了四季的色彩,有了接续不断的花香。
在关中平原,大树随处可见。河畔、路旁、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广有大树生长。我们村子先前也有不少大树,但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东的皂角树。相传这棵树已有三百余岁,是村民公认的长者。我们村子的人出外,说村名少有人知,但一说老皂角树,大家都知道。
这棵皂角树体形硕大,有两搂多粗,通高13米以上。树冠像一把硕大的巨伞,枝叶密覆,浓荫盖地。初夏,皂角花开,碎碎的黄绿色小花由黄绿到淡黄,层层叠叠。花开一月后开始结荚,弯月形的皂荚一把把挂上枝头,初为绿色,渐为青紫,最后泛着黑褐色光泽。深秋时节,满树垂下长条形的皂荚,随风摇曳。
皂角树下是村上开会议事的会场,是村民扎堆、歇凉、娱乐的去处。炎热的时候,皂角树下有夹着凉席休憩的人,有三五成群下棋观战的人,有摇着蒲扇围桌饮茶的人。女人们拿着活计到皂角树下扎堆,既做了针线,又听了村子的新鲜事,孩童们则在一边玩着游戏。
树大了自然皂荚也多。十月前后,皂荚成熟,一村人像过节一样兴奋。皂荚富含皂苷,人们将皂荚捣碎煮水洗头,洗过的头发乌黑光亮还不起头皮屑。村口的涝池边上有一排青石板,人们将衣服浸湿,铺在石板上,然后取一瓣皂荚放在衣上,接着抡起棒槌,边捶边翻边揉搓,最后再在涝池里漂洗一下,一大盆衣服就洗净了。
皂角树同样融入孩童们的生活。女孩子喜欢收集皂角树的皂核。皂核紫红色,椭圆形状,形似芸豆。女孩子收集皂核用来缝花包。她们用一小块花布,将一把皂核缝在里边,做成手掌大小的花包。男孩子的兴趣则在打翘。翘是约一拃长的两端削尖的树枝。打翘时,孩子们将翘放在地上,用木棍敲击翘尖,翘弹起后,用木棍将翘打出,以远者为胜。我小时候也玩过这样的游戏。
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乡愁。我家老屋院落里的一棵槐树是父亲栽下的,是他留给我的一个念想。这棵树现在已是村中最大的槐树了。
——摘自《陕西日报》
幸福是一把玉米糁子
◇郑玉蓉
忙了一下午,乘坐公交车回家时天色已完全黑下来,司机几次急刹车带犯了我晕车的老毛病,无比恶心中下车裹着寒风,唏嘘不已中快步回家。搜寻了一遍厨房里的食材,目光停留在半口袋金灿亮黄的玉米糁子上。慢火细熬之后,黏糊糊香喷喷的玉米粥散发出阵阵熟悉诱人的香味儿。这玩意儿是生长在北方农村的六零后小时候上顿连着下顿吃腻了的、被现代人洋气地称之为杂粮的东西。尤其在这样寒风呼啸的傍晚,捧起热乎乎的玉米糁子,拌上可口的酸辣菜稀里哗啦一碗粥吃下去那叫一个痛快。当然了,没有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断然无法感同身受。
洗完锅已经八点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见同学群呼我的几条信息,告诉他们刚才洗锅来着。一惯嘴馋的李同学问吃的羊肉羊汤还是羊杂碎,这么迟了才洗锅。我回复说前天从老家拿的玉米糁子。一向言辞犀利的李同学接着戏谑道:“说得真轻松,哪里‘拿’的玉米糁子?让我也拿些去。”我认真地回复说,是老父亲不久前上磨坊磨的。群里一阵寂静后,李同学幽幽地说:“幸福就是这一把玉米糁子!”片刻后,群里跟帖竖起很多大拇指,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心头一热,望着闪动的屏光视线渐渐模糊,两行热泪悄悄滑落,无语凝噎,无言以对……是的,过了知天命的我们,很多老同学和李同学一样已经永远失去了父亲,有的双亲都已不在,此时此刻他们正在陪我默默分享这份朴素无华的幸福。也是因了大家的分享,这点小小的幸福显得格外珍贵。
古往今来,人们不断地寻找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有人违法乱纪牟取暴利,认为金钱地位才是幸福的标志。殊不知,很多时候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就是平平常常细小的温暖和感动,犹如这一把廉价的玉米糁子。
——摘自《兰州日报》
古 槐
◇杨天赋
古树,是活的文物,是活的化石。记不清在哪儿读到过这句话,非常灵醒地活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家乡那个叫石堡的小村子,就有一棵古树,确切地说那是一棵古槐树。据老辈人讲,它郁郁葱葱地伫立在村头已经两三百年。歪斜的树身上,满是深裂而粗糙的疤痕,高大的树冠不时把凝聚在树梢的清露洒在树下,汩汩地向全村滴着福荫、滴着香甜……它粗可合抱,枝叶参天,浓荫匝地,覆压半亩有余。庞大的根系,偾张奔突,如历经沧桑的巨手,青筋满布,抓牢大地,托举着全村人对绿荫的期冀。它是村子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古槐在春天,总是比其他树木晚几天发芽、长叶。就像一位稳重、威严的老人,它的迟缓总给人一种神圣、权威的感觉。即使耐不住性子的其他树木抢先叶茂花繁,而老槐树不长叶、不开花,那村子里的季节仍然不能称作春天。而夏天里,它的密不透风的枝叶遮天蔽日,堆起阴影,让四野的热风都在它枝叶的过滤下转换成丝丝冷气。在大田里劳作归来的农人,锄头、镰刀往地下一撂,头枕树身,敞开衣襟,身板如山墙一般放倒,满身热汗立马被浓重的树荫吸干、化解。而当秋天来临,树冠上第一片敏感的叶子接收到秋的讯息,满树的叶子便由绿变黄,由黄转红,犹如一蓬巨大的火炬,十里八里都能看到。当老槐树脱光了叶片,稀疏的枝丫上托举着醒目的鸦巢时,冬天便莅临了。
村里人对老槐树是喜爱的,不允许伤害一枝一叶。村里的许多大事都是在老槐树下促成的,谁家的儿女娶妻出嫁,谁家的老人去世,都在老槐树下同喜同悲。甚至村里几位伙伴不成熟的初恋,也在老槐树下的嬉戏里促成,老槐树充当了大媒人的角色。
最让人忘不掉五月端午老槐树下的木偶剧。演出时就像赶庙会,四面八方的乡邻们赶到树下,看那木头做的小人在台上表演,神奇而热闹。那时年纪尚小的我总弄不懂木偶如何能动,如何能唱,便钻到老槐树下的布围里去看,原来全是一帮大人们在操纵,在说唱。那时候看几天戏就是一次奢侈的享受,就是过一次节。
老槐树是小村百年来的见证者,村里的大小事没有它不清楚的,它承载了小村太多的故事,也抚慰过多少人的心灵。古树下,浓浓淡淡的都是村人的身影,点点滴滴的都是儿时的趣事。我们这些走出村子的人,在古槐树中保留了对故乡鲜活的记忆。 ——摘自《甘肃日报》
计划乃家风
◇张建云
最近写文章会给自己规定时间,譬如两个小时一定完成。那么,我就会在这两个小时里全神贯注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别人与我讲话也不去听,网页弹出新奇的消息也不去看。于是,我往往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写完了文章。
由此,越来越发现计划的重要性。假若不做计划,不给自己规定时间,两个小时就可能写不完——因为总觉得还有半天时间,充裕得很,于是就耽误了下面的创作。
再如早晨起床,我要求自己4:20要坐到电脑前工作,那么我就会4:00准时起床,然后简单收拾,直奔书房。假若不给自己设定计划,我很可能会5点才坐到电脑前。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的习惯和要建设的家风。有些孩子下学之后先玩,玩过了再写作业,这基本会养成拖沓的坏习惯。还有的孩子,写作业时不是喝水,就是去厕所,而且不止一两次。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时间规划。
如何规划?比如给孩子规定:四科作业用一个半小时来完成。当然,在做作业之前,要提醒孩子:不要因为赶时间就一味埋头去写,而要先闭目思考一两分钟,分析一下轻重缓急,哪科应该用多少分钟,然后给每科设定好时间。这里还有个细节要注意:四科时间不能设定成“满格”,应该设定成一小时零二十分钟或十分钟。为何?余下的时间,灵活机动,或者查漏补缺,或者哪科时间不够了可以从这里借用一下。其实,这就是考试的程序。如果孩子每次写作业都像考试一样读写认真、节奏紧凑、态度端正,则成绩分数就不是问题。
计划很神奇,只要认真做了,基本都可以完成,而且一般都能提前完成。反之,没有计划,不仅做事没效率,还会养成做事拖沓的毛病。
我喜欢拿背诵《论语》来做例子。比如,从现在开始我们决定把整部《论语》背诵下来。那好,先确定任务量:14000字。再确定时间框——在这里用一个“框”字的意思是:把任务框在时间里。好了,计划两年完成吧,现在开始分解任务:一年背诵7000字,一个月背诵583个字,一天背诵近20个字。那么,稍加点任务量,假若我们每天背诵25个字,两年时间就能省出一百六七十天的时间。
好家伙,这计划太伟大了!
——摘自《辽沈晚报》
桥
◇伍柳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处有一条大河。我时常和小伙伴到河边玩耍,就是想看河面上来往的船只,还有就是看桥。
那时候,河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但桥却是稀罕物。要想看桥,就要向上游方向走上几公里,或向下游方向走上几公里。这两个方向各有一座桥,上游方向的是座铁桥,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地方显出了锈迹,人行道上的木板,有的也快成朽木。下游方向有座浮桥,桥体为木结构。和小伙伴来玩时,我喜欢站在桥中间面向上游一侧的栏杆边,向下能看到支撑桥面的船体,注视久了,会感觉桥体迅速地移动起来,甚至有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
因为喜欢桥,所以也喜欢看和桥有关的电影,印象很深的是国产黑白故事片《奇袭》。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很多台词记忆犹新。还有一部南斯拉夫影片《桥》,因为是彩色的,画面显得很漂亮,特别是表现桥的画面,两岸茂密的植被和峡谷,将桥衬托得异常壮美,难怪设计这座桥的工程师多年后再看到这座桥时感叹道:“现在漂亮多了,和峡谷浑然一体了”。
关于桥的故事有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桥梁,有了更多关于桥的故事。当我旧地重游时,就看到那座老铁桥,它经过整修已经焕然一新,还有几座新桥横跨大河。看着这些兼具现代特色和美感的桥梁,我不禁想起了电影《桥》中的一句台词:“真是一座好桥!”
——摘自《今晚报》
编辑:马少华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