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花儿 > 花儿研究

河州“花儿”赏析

试探篇 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 尕妹的半个里有人哩,没有是我陪者坐哩。[题解] 这首花儿首刊于袁复礼《甘肃歌谣》(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北大《歌谣周刊》第八十二号。由于河州方言和花儿格式的关系,对原录作了适当校订。 [注释] [白牡丹白者耀人哩二句]“耀人”,光线很强或者色彩绚丽刺目,让人睁不开眼睛谓之耀。“白者耀人哩”,说的是白牡丹淡绿淡黄的色彩,在太阳映照下发出的夺目光彩。“红牡丹红者破哩”,“破”是红牡丹破苞怒放的样子,表现出红牡丹红紫黑三色聚在一起,有色彩爆炸的感觉。二句以“白牡丹白者耀



花儿——活着的诗经

历史渊源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汉、土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



婉转悠扬的河州“花儿”曲令

花儿”曲令就是“花儿”的曲调,不同的“令”标志着不同的曲调。“花儿”的“令”是“花儿”原名“勒”的谐转音。“勒”是藏语“歌”或者“音调”的意思。在多民族聚居区的人们,受藏族的影响,把曲调称之为“勒”,后为现代文人整理为谐音字“令”,也是酒令的“令”字的借用词,现已约定俗成。 河州“花儿”的音乐色彩纷呈,曲令非常丰富。“花儿”的曲调称令,王沛先生在《中国花儿曲令全集》中编选河州型“花儿”令143个,曲340首。就这个数字而论,河州“花儿”曲令是非常丰富的。 河州“花儿”曲令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地



花儿“皇后”——苏平

2013年,苏平参加临夏花儿艺术节时接受甘肃卫视文化频道的采访。(逸民摄) 苏平,新中国培养的著名花儿歌唱家,杰出传承大师。她将精心“打扮的花儿”演唱到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得到中外文化界的高度赞赏。1984年后任政协甘肃省第五、六、七、八、九届常委,1992年被甘肃敦煌艺术剧院聘为国家一级演员,2000年后任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8月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苏平的音质柔美清亮,充满西北山野风味;她编创的词曲意韵别致,引人入胜;她的演唱富有激情,震撼人心;她为花儿文化走向



河州“花儿”赏析

●郭正清 赞美篇 袖筒里筒的千里眼, 远山哈照成个近山;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 近看黄河是海沿; 远看尕妹是藏金莲, 近看尕妹是牡丹。 [题解] 这首花儿首刊于张亚雄《花儿集》148页(民国二十九年重庆版)。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三段式赋式花儿,原录只有两段,今按流传句补上第一段。 [注释] [袖筒里筒的千里眼二句]“袖筒”,筒此处为名词,指袖管。“筒的千里眼”,此处筒为动词,指装在袖筒或藏在袖管。“千里眼”,望远镜。二句说明借助千里眼把远处的山拉到近山看。亦谓一件东西可以看远景,也可以看近景。 [远看黄河是一



“西北花儿王”—朱仲禄

在中国花儿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歌手既是原创者、演唱者,也是改编者、传播者,歌手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花儿也使歌手披红挂彩,声名远扬。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其实就是各民族歌手的演唱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花儿文化备受歧视,各民族花儿歌手名不见经传。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使花儿等民间文化艰难地步入文化领域。1949年后,花儿迎来春天,各民族花儿歌手破天荒地登上首都的“大雅之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使歌手们备受鼓舞,开始了花儿歌手辈出的新时代,也催生了演唱、传



河州“花儿”的音调旋律 (二)

◇ 董克义 歌词的结构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由于文章的构造和它道理相同,所以它很早就被借用过来,表示文章的组织、结构,因此“花儿”歌词的结构也可称“花儿”歌词的建筑。 河州“花儿”的歌词结构规整,有四句式、折断腰式,其中四句式是最典型、最常用的形式,每首四句,分为上下两段,每段有上下句组成。如: 核桃树开花的人没见, 绿核桃咋这么大了? 我俩人好哈的人没见, 名声儿咋这么大了? 四句歌词隔句相对,一、三句相对,字数相同,二、四句相对,字数一致,单句



艺术之花香四溢

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花儿,如今已成为甘肃、青海、宁夏等多省区人民群众最热衷的民间歌曲,独特的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甘肃临夏,是花儿的故乡,中国花儿从这里发迹,并走遍四方。 结合时代发展潮流,花儿歌曲在坚持原始曲令的基础上,以真挚、直白、高亢悠扬的腔调,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人间真善美。为了探寻西北民歌花儿歌曲的发展趋势,揭示花儿歌曲的音乐魅力和艺术价值,记者深入花儿故乡临夏等地,进行了采访调查。 花儿的故乡在哪里? “春风吹开了水红花,自来水引进我家。黄元帅苹果树上挂,尕票子扎成了疙瘩。高高



芬芳花儿待传承

“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是绽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艺术奇葩。其旋律高亢奔放、悠扬婉转,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深受汉、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喜爱。 音乐是流动的元素,随着音乐文化多元化、全方位加速传播,传统音乐受到很多冲击。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其中包含的强大艺术魅力,一些民间艺术家仍然选择坚守花儿艺术的传承。 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花儿歌曲也在寻求转型之路。在民间花儿艺术家的坚守下,花儿在保持古老曲令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 艺术需要执着坚守 来自花儿故乡



河州牡丹甲天下“花儿”声声咏牡丹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清代陇上诗人吴镇宦迹大江南北,他在多次考察、欣赏河州牡丹后留下如上震惊世人的诗句。河州是中国紫斑牡丹原产地,临夏市出土的宋代金墓诸多精美牡丹砖雕,反映着河州牡丹悠久的历史。在明嘉靖《河州志·花卉类》有:“牡丹(各色千叶单色二种)”明都督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过河州》记载当时的盛况“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及春栽。”1940年,张亚雄在编著《花儿集》曰:“世称牡丹以洛阳产者为贵,故又称牡丹曰‘洛花’,相传洛阳名花借种河州,则河州牡丹甲天下矣”。当代牡丹专家李嘉珏考察临夏紫斑牡丹粉



河州“花儿”的音调旋律 (一)

歌词的声调 声调同节奏、押韵一起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三大因素之一。声调在诗歌中主要以平仄区分。我国古代把平声归于“平”,把上声、去声、入声归为“仄”。这四种声调的发声和语气都各不同,古人云“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入声字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现代的四声,改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平仄的区分是我国古典诗词中表现音韵美最细微、最具体的手段,对于以单音词为主的中国语言来说,可以使声调的长短、高低、轻重得以调配,使音调具有抑扬顿挫的参差美。平仄在声调上有不同的特



河州“花儿”的艺术价值

你唱个“花儿”了我对哩史有东摄 河州“花儿”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歌之一。它是在大西北土地上传播最广的、由各族劳动人民创作的、他们最喜爱的口头文学形式。它既具有一般口头文学的属性,即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传唱人的加工润色,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而唱词、乐音不断丰富,意境更为广阔;同时它又是半农半牧区的文化形态,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特点,人们特别擅长用自然景象寓比内心意象。几乎每一首“花儿”都是客观景物和主观意念紧密结合而构成的飞扬神思;几乎每一首“花儿”都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令人心



花曲之魁《河州大令》

《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最早见于朱仲禄编选的《花儿选》第159页,西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3月出版。1953年3月,临夏著名“花儿”歌手王绍明和回族歌手马占祥赴西安,参加了“西北文艺汇演”,并被选拔为赴北京歌手,同“花儿王”朱仲禄一同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关于《河州大令》与《河州二令》《河州三令》的命名,也是在这次汇演中作出的。为了使这几个相近的《河州令》有所区别,并使曲名具有时代感,他们三人经商量研究,决定将具有豪迈奔放风格的、朱仲禄演唱的《河州令》命名为《河州大令》,将



丰富多彩的河州“花儿”曲令

口漫“花儿”者心里甜杨进明 摄 “花儿”曲令就是“花儿”的曲调,不同的“令”标志着不同的曲调。“花儿”的“令”是“花儿”原名“勒”的谐转音。“勒”是藏语“歌”或者“音调”的意思。在多民族聚居区的人们,受藏族的影响,把曲调称之为“勒”,后为现代文人整理为谐音字“令”,也是酒令的“令”字的借用词,现已约定俗成。它与宋词元曲的词牌名、曲牌名相同,标志着“花儿”曲调的高度发展。 《中国花儿曲令全集》共入编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等省区各类“花儿”曲子360首,其中甘肃164首、青海126首、宁夏39首、新疆2



临夏和政松鸣岩花儿会:中国花儿传承基地

松鸣岩花儿会又称“四月八花儿会,龙华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佛教龙华大会。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的花儿会。为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松鸣岩花儿会与其它花儿会相比,突出特点是多用乐曲伴奏,系典型的河州花儿形式。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和政县为 “中国花儿传承基地”。2006年5月20日,松鸣岩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鸣岩花儿会起源于每年“四月八”(实



花儿与口弦:千年流淌的心曲

花儿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口弦是回族妇女喜爱的小型弹拨乐器,有《廊檐滴水》《骆驼铃》《珍珠倒卷帘》等“口弦令”,用口弦弹奏出的曲调悦耳动听。 唱花儿、玩口弦,这些千年流淌的心曲,构筑了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花儿本是心上的歌 花儿传承人赵福朝的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热闹的集市里。每逢有集,市场里便会涌入很多人和车辆,我们几经周折才到达市场门口,赵福朝远远地向我们迎来。我们一路寒暄,进了他的家门。此行我们有幸了解了花儿,并听到了赵福朝唱的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



共118条记录上一页 12345678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