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文化

内蒙古: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乌海市非遗传承人付玉在创作烫画作品《报春》。 1月15日,“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19年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幕。 本次展览精选与传统年俗有关的近100个非遗项目,通过图文介绍、传承人现场制作、观众互动体验等集中展示。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脱贫攻坚,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展的包头市非遗项目剪纸作品《十二生肖》。 参展的包头市非遗项目“彩绘纸塑”。 参展的巴彦淖尔市非遗项目“河套草编”。 (本文图片由新华网 白玲迪摄)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8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进行演讲,讲述故宫借助互联网技术,已打造成全世界最强大的数字博物馆。资料图片 如今,各个传统领域凭借着“+互联网”或被“互联网+”,纷纷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博物馆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如何让年轻人对文物感兴趣”,是困扰着全世界博物馆的难题。如今,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曾经看上去严肃沉闷的“国宝”,正变得越来越有趣;博物馆里的文物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互联网助文物“复活” 2018年9月2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巴西国家博物馆。这幢有着200年历史



濒危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技艺重现生机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非遗博物馆展品 昔日作为寺庙喇嘛独门技艺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技艺沉寂多年之后重现生机。如今,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从3年前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增加至400多人。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传承300余年,但在其他地方鲜为人知。这项技艺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加入马鬃等材料,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近日,中国唯一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非遗博物馆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成立,并在馆内设立传习



郭存勇和他的雨花非遗馆

郭存勇展示手工艺品。光明图片 湖南长沙,夜幕降临,璀璨灯光勾勒出雨花非遗夜市优美的轮廓。剪纸、扎染、棕编,民间老艺人们挥动双手,或现场展示非遗作品,或耐心向市民传授非遗技能。夜市内的非遗大舞台上,湘剧、花鼓戏等传统曲艺轮番登场,引人入胜。 和市民一起漫步非遗夜市,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4年的光阴里,曾是木雕匠人的郭存勇放弃每年上千万的收入,打造了一座近5万平方米的雨花非遗馆,该馆集合了全国359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他不断创新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方式,不仅让渐行渐远的老手



四川:传统工艺正青春

成都漆艺“90后”传承人正在打磨花瓶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千百年来形成的巴蜀非遗文化资源被重新发掘、阐发,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传承人最爱设计课 “羌绣最难的是创新设计和针法的灵活运用,功夫都在绣艺之外。”两年前,来自平武县的“90后”羌绣绣娘文雯和师傅沈艳燕一起报名参加西南民族大学的羌绣研培班。出发之前,师徒俩早已明确了此行的目的:学习最先进的设计理念。 自2016年文化部在全国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



蒙古族马具的匠心传承

这是10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拍摄的套格敦白乙制作的马鞍。新华社记者邹予摄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套格敦白乙在工作



湖北五峰演绎原生态土家族传统婚俗

10月20日晚,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场别具特色的土家族传统婚礼表演在当地上演,让广大市民及游客近距离体验原生态的土家族文化魅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属武陵山支脉,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 新郎用秤杆掀开新娘的红盖头 夏晓君 摄 游客近距离体验原生态土家族文化魅力 夏晓君 摄 等待迎接新娘的大红花轿 夏晓君 摄 行进中的迎亲队伍吸引众人路人观看 夏晓君 摄



共39条记录上一页 123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