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文化

“90后”侗族插画师:传承民族文化之美

兰才生的插画作品拼图(作者本人提供)。新华社发 28岁的侗族青年兰才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贵州黎平,在肇兴侗寨内创立“兰才生插画馆”,以苗族侗族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创作插画,开发衍生文创产品。 4月16日,一名侗族青年在插画馆内欣赏根据兰才生手绘插画制作的扇面。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4月16日,兰才生在肇兴侗寨内写生。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画风细腻的艺术插画在当地小有名气,受到海内外游客的肯定。“以插画的形式,让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被更多人喜欢和了解是我最大的心愿。”兰才生说。 4月16日,



唐代龟兹人的大陶缸

陶器是新疆古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门类,新疆考古发现的人类早期陶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形多样、纹饰精美。到了汉唐时期,新疆陶器发展虽不如以前繁盛,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唐朝时期龟兹国的陶器,就以器形巨大而享誉周边地区。新疆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都出土过许多大型陶缸,最高者可达160厘米,这些陶缸是唐代龟兹人的重要生活用具。 1958年,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皮朗古城喀拉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33件陶缸,均为夹砂粗红陶。最大的缸口径约90至100厘米、底径45厘米、高90至100厘米。这些缸有



兰州太平鼓的多元嬗变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鼓舞,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兰州太平鼓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关注与支持,其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势,表演形式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剧场舞台”,成为兰州市民间舞蹈艺术的典型符号。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位于沟壑纵横的山丘之上,当地人依靠农业生产生活,有拜神求丰收的习俗。这里的太平鼓有相对恒定的原生环境,表演形态还未脱离民间礼俗与信仰,在生产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年春节,水



剪纸艺术家周烨:剪出黎族文化最美风华

远处是霸王岭群山,近处是木棉盛开,两头水牛在水田里悠哉,一对青年在槟榔树下缠绵,好一幅纯美的黎乡农家风情画。 但倘若这幅画只有一种颜色,又是怎样一幅风景?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的一间画室里,47岁的剪纸艺术家周烨手中铁剪飞舞,几把刻刀“笔走龙蛇”,一张平常不过的红纸,就成了反映乡村闲适生活的风景画。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秦地到岭南,每一朵窗花的背后,都诉说着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段时光。于周烨而言,剪纸曾是童年启蒙的载体,而如今已被他当做毕生的事业,其中缘分,不仅仅源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更得



一路传习一路歌——侗家女讲述侗族大歌传承故事

编者按 吴春月,从“侗族大歌之乡”——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走来,把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唱出村寨、唱出三江、唱出广西、唱响全国。她一路传习一路歌,不但推广和普及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肩负着历代侗族大歌传承人的重托。出生于1986年的吴春月,成为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年轻的新生代侗族大歌传承人。 吴春月(右三)和小姐妹在北京参加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家人教我唱大歌 我出生在广西“侗族大歌之乡”——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我们这个小村寨远离县城,位于美丽的



“英歌”:一块待开发的民间舞宝藏

广东潮汕地区祭祀大典节目之一的英歌舞 黄斯供图 “英歌”, 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传统民间广场舞蹈。该舞蹈表演气势豪迈,气氛浓烈,主要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英歌”,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时起,“英歌”在民间的发展日渐繁盛,有些小学甚至邀请英歌舞的艺人到学校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那么,英歌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地方志中对“英歌”的记载,一



民俗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

为推进“发掘蒙古族历史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院长格日乐图表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举办此次研讨会,旨在为来自各地的学者搭建一个进一步了解内蒙古、了解蒙古族民俗风情、了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平



广西都安:婚俗表演展壮族风情

4月4日,在婚俗展演中,迎亲队伍将“新娘”接出门。 4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三岛湾国际度假区举行一场壮族婚俗风情展演,为人们送上风情浓郁的壮家传统婚礼盛宴。 4月4日,“新人”在婚俗展演中给“亲友”敬茶。 4月4日,人们在婚俗展演中挑嫁妆送“新娘”。 4月4日,在婚俗展演中,“女儿”“女婿”给“父亲”敬肉。 4月4日,人们在婚俗展演中表演“新郎”背“新娘”。 4月4日,人们在婚俗展演中表演扁担舞。 (本文图片由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脱胎换骨:漆艺术的当代传承

漆器源自中国。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从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漆弓,到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的漆碗,无不佐证着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韩非子 十过第十》记载:“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烈女传”木屏风(山西博物院) 图片为作者提供 战国荆



唐代吐鲁番的古琴模型

众所周知,早在汉代,新疆的乐舞艺术就开始传入中原地区,到了唐代,西域乐舞成为了唐朝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殊不知,唐朝时期,中原的乐舞也曾传入西域地区,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古琴模型就是例证。 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的唐代古琴及琴几模型 这件古琴模型用木质材料制作,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06号墓,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该琴长23.5厘米、宽3.3厘米、厚1.1厘米,琴面较平坦,呈长方形。琴几制作精致,宽5.8厘米,下有4根柱子,面上镶嵌着绿松石,显得华美尊贵



塑造最美同心圆

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蒙古族)(雕塑) 140.5×273×144.5厘米 2009年景育民 中国美术馆藏 民族题材历来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也是现当代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凝聚着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为展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彰显民族题材雕塑艺术的文化魅力, 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经专



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3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见到了湟中堆绣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应菊。 在宽敞的展示厅中间,58岁的乔应菊掀开了一块长长的红布,“这一幅作品是《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分迎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见面和送亲三部分,我和徒弟三个多月才完成。” 说着只见长达数米的蓝色卷轴上,一幅色彩艳丽、生动立体的和亲画面展现眼前:身披大红锦缎的“文成公主”婀娜多姿,前来接亲的“松赞干布”魁梧健硕,汉藏民族的民众或是献上哈达、或是载歌载舞……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唐代舞蹈俑和奏乐俑

唐朝是西域音乐舞蹈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马舞、乞寒舞等音乐舞蹈艺术,对中原地区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1960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彩绘泥俑,呈现出1000多年前新疆音乐舞蹈艺术的风貌。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舞蹈男俑 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的一尊泥质彩绘男俑,反映了唐代西域男子充满动感的舞蹈动作。该俑通高14.8厘米,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绿色圆领长袖袍衣,腰系皮带,脚蹬皮靴,双手高举,呈倒八字状,显然是在跳舞。另一尊彩



西南少数民族汉语文学文献首次获系统整理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学研究进程不断推进,相关学术团体逐步成立,学术活动日渐频繁。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学分会自2016年底成立以来,已陆续参与组织多种学术活动,一系列研究课题也相继展开,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文学史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便是较为重要的成果之一。 2018年,“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开题,项目组有条不紊地全面搜集了相关文献版本资料。“该项目的学术工作具有资料汇编和数据库性质,包括目录索引、集佚辨伪、校勘标点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校注



西域舞狮历千年

春节期间,社火等民间文艺活动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社火中的舞狮表演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在新疆地区,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 唐代吐鲁番的曲艺和舞蹈艺术别具特色,有踏谣娘、大面、狮子舞、马舞等多种形式。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墓的唐代彩绘泥塑舞狮俑,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该俑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足明显是人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



努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内容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从思想观念方面看,“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大同”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从人文精神方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人文传统深厚。从道德规范方面看,儒学的许多思想都与道德规范直接有关。坚定文化自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共41条记录上一页 123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