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资讯

创新传播方式,民俗文化也能“好玩”起来

春节是中国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还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长期以来,许多传统文化多体现为刻板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在现实生活里逐渐边缘化,存在一定隔离感。很多年轻人心生困惑,除了放假回家和发发红包,传统节日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让年轻人眼中“老套”“古板”的民俗文化鲜活起来,是文化领域工作者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春节期间,一款名为《佳期:团圆》的游戏让春节的种种习俗出现在手机上,使热衷移动互联网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这款以团圆为主题的游戏在国产游戏



织就人口较少民族的好日子

人口较少民族焕发新生机 歌声、欢呼声、祝酒声,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社区的一座两层欧式小洋房中传出。一群来自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国际友人正在高唱一首在塔塔尔族中广为传唱的歌曲。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正是被环绕在人群中间、头戴塔塔尔族传统花帽的老人伊力亚尔·嘎比托夫,他也是这座房屋的主人。 欢快的塔塔尔族语歌曲还在伊犁河谷飘荡,在北海之滨,京族独弦琴声已柔肠百转地与海涛声相和。 一拨一揉一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传承人苏春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氵万 尾村自家院子里



“霓衫艳影彩云南—云南民族服饰精品展”开展

2月1日,由云南省图书馆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霓衫艳影彩云南——云南民族服饰精品展”在省图书馆开展。本次展览将展出全省26个民族的60套传统服饰和部分配饰,开展当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17日。 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全省26个民族的60套传统服饰和部分配饰供大家观览。旨在希望通过展览,进一步加深广大群众对云南各民族传统服饰、习俗文化等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向心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云南多次以民族传统服饰



四川民族地区学子搭上教育“快车”

读三年级的藏族学生秦玉亮每周最期盼的是计算机课,对家中没有电脑的他来说,课堂上学到的电脑画图特别有趣。秦玉亮就读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白河乡中心小学,位于海拔1500多米的山坳里,是阿坝州一个较为偏远的教学点。 走进这所学生不足百人的学校,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硬件设施,一点不比内地城市学校的差。4层的教学楼内,科学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琴房一应俱全,每间教室都安装有空调、多媒体设备。 “3年前,这些都是没有的。”白河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吴南伟介绍说,2016年政府投入200万余元新建校舍,配备了先



60套云南民族传统服饰亮相云南省图书馆

随着人类千年的发展,如今服饰已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御寒,更承载着传播文化的功能。2月1日上午,“霓衫艳影彩云南——云南民族服饰精品展”在云南省图书馆开幕,并将在春节期间掀起一股“最炫民族风”。 开幕式上,五彩斑斓且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呈现在市民眼前,它们或旖旎柔美,或庄重华丽,或简洁素雅……每一套展出的服饰旁都配有小卡片,备注了服饰的相关信息,让市民在观赏这些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时,也能了解其所属的民族文化。据悉,本次展览精心挑选了全省26个民族的60套传统服饰和部分配饰供市民参观。 据介绍,目前,云南有苗族服饰



“90后”壮家姑娘:为游客有所获,忙碌有价值

“为了春节期间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能有收获,我尽管很忙碌但却觉得很有价值。”身着特色民族服装的“90后”壮家姑娘蓝丽梅,从大年三十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为游客带来很多快乐。 蓝丽梅是广西靖西市旧州景区游客中心的导游,蓝丽梅形容这个岗位为“欢乐的使者”,“我讲解得越详细、越到位,游客就越满意,我还会给游客唱山歌,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2013年,桂林姑娘蓝丽梅嫁到有“小桂林”之称的靖西。靖西市不仅有秀美山水,这里的旧州还是中国著名的“绣球之乡”,蓝丽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游客了解旧州的魅力以



西藏:策马奔腾共庆汉藏新年

新华社拉萨2月7日电(记者王沁鸥、格桑边觉)骏马嘶风,一骑绝尘。7日上午,西藏自治区2019年春节、藏历新年民族传统马术表演在拉萨市赛马场拉开帷幕。高原骑手扬鞭策马,以传统体育活动庆祝新年。 2月7日,骑手在做赛前准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此次马术表演共有60名骑手、67匹马匹参与。其中,西藏自治区民族传统马术队向现场观众奉上了马上拾哈达、马上射箭以及马上技巧等多项精彩表演;来自拉萨、那曲等地的40多名牧民携自家良驹参加了8000米和5000米的比赛。 2月7日,骑手在进行马术表演。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



镜头下的昆明戏窝子 揭秘滇剧民间传承故事

《昆明戏窝子》剧照。供图 2019年1月29日,对于滇剧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出品,昆明市广播电视事业技术管理中心、云南众力影业联合摄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集系列纪录片——《昆明戏窝子》正式发布。作为2018年昆明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之一,该作品历时近1年完成,通过记录昆明本地的几个代表性滇剧戏班子的故事,展现滇剧魅力,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记录戏班子 展现滇剧表演魅力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特色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演绎风格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我国传统



千名“箭客”齐聚青海“拉面之乡”共迎新春

“民族传统射箭是我们化隆县农民群众喜欢的体育运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射箭比赛,我们队一共来了10个人,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迎接春节是特别有意义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红牙合射箭队成员韩世龙说。 21日,2019年化隆县第九届“昂思多·青藏冰泉杯”迎新春射箭锦标赛开赛,赛事吸引了全化隆县各乡镇的119支代表队的1368名运动员前来参赛。 位于黄河谷地北侧的化隆回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此次比赛属于“青海年·醉海东——拉面之乡度新春”系



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之东乡族

东乡族:布楞沟村展新颜穷山变成幸福庄 布楞沟村曾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地方。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沉寂的山村欢腾了。东乡族小伙儿马海龙激动地说,“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清澈的自来水,宽敞的新房子,制造幸福的扶贫车间,承载希望的二级公路……5年多来,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布楞沟人化感恩为力量,昂首走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 “山间大道已通畅,校园里歌声朗;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这不仅是花儿



培养民族舞蹈的“尖兵”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第一届表演尖子人才年终汇报晚会结束后,演职人员合影。谭欣露摄 2018年12月30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大礼堂,一场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第一届表演尖子人才年终汇报晚会”的演出,赚足了在场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晚会:整场晚会的19个节目中有13个是独舞,这与舞蹈学院以往晚会以群舞为主的风格大不一样。 独舞意味着演员需要凭借个体的舞蹈技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每一个动作的质感、每一个眼神的情感表达、每一段音乐的节奏处理,都会呈现在近千双挑剔的眼中,需要极强的个人表现和控制能



贵州榕江:苗寨欢庆鼓藏节

1月13日,在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苗寨,苗族同胞在跳芦笙舞。新华社发(李长华 摄) 1月13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苗寨,苗族同胞欢聚一堂,举行传统节日仪式,欢庆苗族鼓藏节。 1月13日,在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苗寨,苗族同胞在跳芦笙舞。新华社发(吴德昌 摄) 1月13日,在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苗寨,苗族同胞在吹芦笙。新华社发(李长华 摄) 1月13日,在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友埃村有格苗寨,苗族同胞高举高帆走进芦笙堂。新华社发(吴德昌 摄)



电影《诺恩吉娅》展现蒙古族文化风情

电影《诺恩吉娅》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现场 电影《诺恩吉娅》摄制项目1月6日在京启动。影片通过讲述塞北敖汉蒙古王府诺恩吉娅格格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再现了一首经典民歌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歌颂了民族团结。 导演乌兰宝音介绍,为了草原和平,诺恩吉娅听从父亲安排和亲远嫁漠北蛮荒,日日吟唱自编小曲来寄托思乡之情,不久思念成疾郁郁而终。人们把她生前吟唱的歌曲命名为“诺恩吉娅”并广为传颂,它曲调苍凉,歌词醇美,浸透着深深的离情别意和浓郁的亲情,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经典蒙古族民歌。 乌兰宝音说,电影《诺恩吉娅》里不仅有旷世



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非遗展演隆重登场

1月8日,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的演员在表演徽剧《拾玉镯》。 1月8日,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的徽剧折子戏专场拉开了“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演出版块的重要部分——“非遗展演”的序幕。从1月8日至1月28日,包括徽剧、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共计十二场演出将在中华世纪坛剧场上演。 【徽剧《拾玉镯》】 【徽剧《小宴》】 (本文图片由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之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青春用来奋斗,和谐值得珍惜 几年前,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年轻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祖丽皮耶·哈力克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她创办的“依娜柯”服装加工厂开业了。工厂吸引了当地很多妇女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也帮助不少家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说到创业的动力,祖丽皮耶·哈力克说,相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感恩党的好政策,让她离向往的生活越来越近。她说,“依娜柯”在维吾尔语里是和谐、团结的意思,一个家的兴旺离不开和谐,一个国的发展更离不开和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



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之阿昌族

阿昌族:酒香四溢,昔日贫困村吹响致富号角 20年前,阿昌族姑娘曹春叶嫁进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帮盖村,让这里飘出阵阵酒香;20年间,她用真诚、热情和努力,帮助这个昔日贫穷闭塞的傣族村寨发展成为如今的致富典型。 作为酒厂负责人,曹春叶不断创新酿制方法,带动村民发展原料种植、家畜养殖,为产业脱贫找到了科学、可持续的突破口。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曹春叶认识到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帮盖村“妇女之家”应运而生,寨子更美了,生活更好了。 作为十九大代表,曹春叶经常向村民传达党的富民政策,用行动响应习总书记



共97条记录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