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综合宣传片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 8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银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可爱的中国”各民族优秀知识分子讲述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系列短视频在京发布。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业务支持,中央民族大学提供学术支持。 据了解,从4月26日起,在各地文旅厅和网信办的支持下,银河系工作室、光明网摄制团队分成9个小组,先后奔赴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
习近平总书记15日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了解社区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融合等情况。随后,他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满天璀璨星斗,点亮浩瀚苍穹;各族文化交融,孕育中华文明。 “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谈、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参观赫哲族民
马背上的民族奔上了小康路 ——内蒙古着力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从“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从“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逐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70年来,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城乡面貌沧桑巨变。 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李纪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马学军介绍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的亮丽之美。 马背上的民族开上了小汽车、奔上了小康路 “马背上的民族开上了小汽车、奔上了
6月19日,为期一周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以下简称“时装周”)落下帷幕。本次时装周由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共同主办,是昆明人第一个自己的时装周。30家国内外企业参与、32场时装大秀,美人、美衣、美景,抢占了昆明人的朋友圈,让关于云南民族服饰产业的话题溢出服饰圈,进入到普通百姓的视野中,引发了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传承 6月13日,时装周民族服饰文化高峰论坛暨招商引资推荐会上,一场“传承服饰之美”大型服饰发布主题秀昆明专场活动吸引了与
近年来,东乡县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图为东乡县龙泉学校新建的教学楼,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董香摄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深入东乡县六大山梁、六条深沟,就能深切体会到此地的贫困深度与脱贫难度,也能深切体会到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决心。 “清零行动”,旱塬“解渴” “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过去,东乡县水珍贵、吃水难。人们取水时,下沟上山要走三五公里,人挑畜驮来回需一两个小时,有些偏远的山村还要
近年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委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普查工作。开展东乡族保安族语言文字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对临夏州少数民族语言及古籍工作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收集到保安语语音发音信息1万多条,收集整理近11个小时影像资料,各类图片资料150张,制作完成《保安族语概况》专题片;收集到东乡语的视频资料约2430分钟,音频资料约3030分钟,图片资料2280张,调查问卷371份。 二是加大民族古籍出版工作。出版发
近年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关政策、实施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加强对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设
看板凳龙舞、听瓦寨锣鼓、赏非遗情景表演……6月8日,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非遗周末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活动在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举行。 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活动,本期周末聚围绕遗产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主题开展。专场演出中,普安《彝族嗨马舞蹈》、兴义《布依族板凳龙舞》、望谟《布依古歌》、正安《仡佬族滚龙戏》、余庆《矮人舞》、三都《水族铜鼓舞》、黔西《苗族斗鸡舞》、江口《瓦寨锣鼓》等精彩节目登上非遗周末聚舞台,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非遗大戏。 除了演出外,非遗情景秀《阿西里西》“动线版”精彩
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在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演出现场 5月24日上午,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歌声嘹亮,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的一首首经典唱段回荡在青山绿水间,当地村民很多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边观看边合着音乐打节拍。有的村民正好赶集经过,被歌声吸引,背着背篓席地而坐,静静聆听。 演出在村寨里的一个露天广场举行,尽管硬件条件十分有限,但《呦呦鹿鸣》剧组仍将屠呦呦教授的故事演绎等生动感人,《青青的小草》《实验成功了》《高考了》等朗朗上口的经典曲目得到村民们持续不断的热情掌声。演出结束后,还特地加唱了一首布
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 ——零距离感受大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 题:我是彝族娃,学前就会普通话!——零距离感受大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 “阿姨好!叔叔好!”5月的清晨,走进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幼教点,拖着长长尾音、奶声奶气的童音顿时驱散了高山上的寒意。 “阿姨你从哪里来呀?你衣服上画的是苹果吗?”5岁的吉能小飞圆圆的小脸红扑扑的,拉着记者不停地问这问那。仔细一听,小朋友的普通话还挺标准! 记者还记得2016年年底第一次来这个村子时
五月鹏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精彩落幕。在这场思想激荡、创意飞扬的文化产业饕餮盛宴上,来自内蒙古的50余家参展企业,向世界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内蒙古展区位于深圳会展中心一号展馆,文博会期间这里人气爆棚,观展人群摩肩接踵,洽谈合作者川流不息。随处可见的“蒙古马”赚足了关注度:皮雕画上的马、刺绣作品上的马、以马为素材建造的建筑物微缩模型、情景剧《千古马颂》……内蒙古期待借着文博会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 “蒙古马”,读懂“蒙
近日,中蒙游牧民族文化与历史民族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这标志着中央民族大学、乌拉巴托大学、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三方合作共建的游牧民族文化与历史民族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近年来,中央民大十分重视加强与包括蒙古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已经与乌兰巴托大学、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蒙古国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合作。三方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有利契机,促进两国学者合力推进文化、生态、民俗、
在内蒙古园,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演员表演舞蹈。才扬摄 鎏金的傣族风格门楼上写着“七彩云南”,两头憨态可掬的“吉象”立于两侧,这就是云南园的第一景——吉象迎宾。史园摄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8日开园。这是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之后,我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最高级别园艺博览会。20年来,世界园艺的创意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今年这场园艺盛会上,“地球第三极”西藏园、“三江之源”青海园、“茶马古道”云南园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中华园艺展示区别具一格。 西
“大喜的日子到了唉,土家山寨好闹热,摆手歌儿唱起来,摆手舞儿跳起来,盘咚盘,哟嗬吔……” 你可曾想过,如果用英语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会是怎样的? 由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张立玉主持,多名青年教师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土家族民歌系列图书”《摆手歌》《梯玛歌》两部译著,日前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摆手歌》《梯玛歌》均为土家族人民口耳相传、世代流传、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史诗。译著采用土家族古歌原文读音记录、汉字对译、汉语意译三种方法,以汉英对照本形式出版,保留了原作风貌,具有很强的阅读和研
“梅韵流芳”梅派折子戏剧照 国家大剧院近日宣布,将于夏季演出季带来“艺海遗珠”非遗戏曲展演,来自国内五家戏曲院团体将呈现5台10场非遗戏曲演出。 “艺海遗珠”非遗戏曲展演是2019年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的全新戏曲类演出板块,旨在将独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曲艺术,集中在国家大剧院展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中国非遗戏曲艺术进行挖掘和推广,面向更多观众展示非遗戏曲的独特魅力。 早在2001年,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粹京剧,也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