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追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喇震洲

2018年6月26日晚10时许,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回族老人喇震洲去世。在第二天,省民政厅、省双拥办和州委、州政府、州军分区等派人前来参加殡礼,2000多名当地群众也自发参加了葬礼。 连日来,社会各界人士缅怀他的一生,赞誉他把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炽热之情,都凝聚在拥护爱戴人民解放军的具体行动中。 记者多次采访报道过喇震洲老人,惊悉他去世,也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1936年4月,喇震洲出生在临夏市八坊的一个回族家庭。他家祖辈五代都是有名的鞋匠,精湛的制鞋技艺、辛勤的劳动和诚实的经营,使他家的日子过



大禹治水的源头——积石山

上古时候,沧海横流,江河无序,洪水泛滥,百姓遭殃。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良田,淹死了无数人。尧帝从群臣中选择能人去治理,人们推举鲧去千这件事。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堵来堵去,这儿堵了,那儿开了,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接受了治水任务,找出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从灾害最大的黄河开始。他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几十里的积石山所挡。洪水壅聚,雨季中常常漫溢出来,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内的灾害。禹认为,



河州镇守使裴建准

裴建准 清贫家世 裴建准(1885—1969),汉族,字孟威,号南谷山人,祖籍是山西,即唐代著姓河东裴氏,但谱牒不传,源流已无所稽考。本籍甘肃宁定县裴水家,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裴水家村,后迁居渭源县南山乡。清光绪十年(1884)九月,裴建准出生于裴水家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小时经常参加繁重的农牧劳动,深知稼穑艰辛,终身敬重农民,并且一直保持朴素勤俭的生活习惯。七岁入读私塾,后入河州凤林书院攻读经史及制艺时文。在凤林书院期间,学习刻苦,善于钻研,学业成绩优秀,颇受学院主讲祁解元(即祁酉源)重爱,许为人



近代河州的文苑名人

如同企业的经济的主体,艺术家自然是璀璨的文化的主导。翻开临夏的艺术长卷,一件件作品连同它的作者跃入我们的眼帘,而最有影响的便是清代诗人吴镇、竹庵山人冯廷佐、陇上名家牟从哲、书法大家罗锦山、南谷山樵裴建准、卧雪山人王箴等人。 吴镇(1721—1797)狄道(今临洮)人,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乾隆庚午年举人。官至湖南兴国知州、沅州府知府。能文善书,以诗名显,与潼关杨子安、三原刘九畹、秦安胡静庵称为“关西四豪”。 吴镇是河州人十分熟悉的清代诗人,他写的牡丹诗名句:“牡丹随处有,绝胜是河州”、“



临夏教育学者——马有信

马有信先生1922年11月出生于临夏一个商人家庭,小学时入临夏市前河沿小学学习,因聪明好学,成绩优异,被选拔到由北京成达师范高材生执教的当时西北一流的私立云亭小学(由宁夏王马鸿逵所办)就读,后入私立云亭中学,由于品学兼优,又被选拔到青海昆仑中学(早期为青海回民中学,为半军校性质),由于该校以军事培养为主,训练十分严酷,专门为马家集团输送后备人才,受当时高人指点,遂转入临夏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国立边疆学校师专,后又转入成都西北中学,直到高中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复



河州古城变迁

临夏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枹罕、河州、导河、临夏等,其中枹罕和河州之名最长。明代南门城楼有“河湟雄镇”匾额;解放后南门城楼尚有“古枹罕”三个大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州古城多次变迁。解放后,河州古城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市城镇区域比原来扩大数倍,市镇建设飞速发展,一片繁荣景象。思昔抚今,心潮澎湃,令人振奋。 古西羌地 临夏在古代属雍州之域。夏商周至春秋之前,为西羌之地,居住着众多羌族部落,其中有一个罕幵羌,居住于大坂(今临夏县乌龙沟一带),是当时漓水(大夏河)流域一支比较强大的



从王竑手札了解明代河州书法

王竑手札 明代初期,河州属于边地,社会动荡不安,军政设置上分分合合,变化不断。初期置府以治民,设卫以戍兵,军政分治。 从元朝末年开始,河州民众就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大量流亡,社会经济衰竭。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洪武三年(1370年),大将邓愈攻克河州。原元朝宜慰使部元帅何锁南等批吐蕃人降明。随后,明廷派韦正任镇守官。韦正初入河州看到的是“城邑空虚,人骨山积,将士见之,咸欲弃之”的局面。在韦正剿抚并用的政策下,迅速安定了河州的局势。河州卫建立后,韦正被任为指挥使,即着手整顿社会治安、招抚流亡,恢复社会生产。韦正及



深沉悯人的河州贤孝

河州贤孝艺人周旺盛 徐光文 在我国民间说唱曲艺中,贤孝是最富人情的民间音乐之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盲人曾经的一种谋生手段,贤孝一面世便以深沉的悯人情怀受到人们推崇。 河州贤孝是流传于我省临夏一带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州贤孝因内容多为演唱妻贤子孝、忠臣良将、劝善惩恶而得名,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贤孝的语言植根在“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唱腔半说半唱,诙谐幽默,通俗生动。唱词的字数灵活多变,



三十年代外国传教士镜头下的甘青两省交通工具

马廉朴 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甘青两省地处西北边陲,二十世纪初,交通极为不便,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民国五年至二十年(公元1916年至1931年),在国碎民穷的情况下,各界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工代赈、兴建公路、开发西北、拯救灾民”的建议。但国穷民弊,直到1939年,洮(今临洮境内之康家崖)循(青海省省循化县)公路临夏段才动工修筑,至新中国成立前



东乡族擀毡技艺省级传承人马舍勒

“那时活儿多,一出门就是几个月,忙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一天能擀出3条毡。”擀毡是件辛苦事,要经过弹、铺、洗几个环节:先要选择收来的羊毛,择出黑羊毛及不干净的杂羊毛,挑选头等羊毛,用头等羊毛做面子,二等羊毛放里子,三等羊毛及不好的羊毛夹在中间,然后用绳子绕过屋椽把弓悬起,弓下放上备好的生羊毛,擀毡人胳膊上套上拨子拉动牛皮弓弦,把羊毛一遍遍地用柳条弹打直到柔软。等到满屋子的尘土和毛絮落定,羊毛里的脏东西也就差不多干净了,弹干净晒干之后,放在木制的案子上过秤计划做毡的尺寸。然后擀毡进入铺毛的工序,此时竹帘和打毛



米拉尕黑与海迪娅

在很久以前,玛瑙河对岸的森林边上有一个村落,村里住着一个名叫米拉尕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论力气,米拉尕黑能和野熊摔跤;论人才(意为长像、气质),米拉尕黑象天神一般英武;论性情,米拉尕黑象姑娘一样温柔可爱。米拉尕黑样样好,但最好的还要数他的箭法。米拉尕黑射的箭呐,百发百中,就是蓝天上飞得最高的大雁,森林里跑得最快的麋鹿,只要在他眼前闪过,就逃不脱他的利箭。 有一天晚上,米拉尕黑在村外野地上散步。明月照亮着大地,野花散发着芳香,松涛应和着水声,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啊。年轻的猎手心旷神怡,他真想射一



“彩陶王”出土经历记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彩陶王”,1950年出土于我州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是一件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世人所瞩目。但你知道它出土的过程和被命名为彩陶王的前因后果吗?让我给你一一道来。 2010年11月的一日,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漆子扬同民族日报社记者李萍与我同往积石山县三坪村,采访彩陶王的发现者戚永仁。我们一行三人由戚永仁的女婿尕魏带路,从吹麻滩东行上安集,一路土山沟壑,行了数十里尽塬头,山回路转,群峰竟势,壁立两岸,其间滔滔黄河流过。这就是唐人心目中的小积石山:“伯禹遗踪,两千年之阪隥。深



临夏境内古渡口考证

● 张有财 大河、古道造就了渡口,而渡口又带活了大河和古道,渡口是人们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古道、大河相互依存。临夏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和甘青藏道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境内河流纵横,从东南到西北,依次要经过洮河、大夏河和黄河三条大河,因此,在临夏境内形成了许多大河古渡口。据史料记载,汉代以来临夏境内的洮河古渡口有康家崖渡、唐汪渡等;黄河古渡口有临津渡、凤林渡、安乡渡、莲花渡、左南渡、刘家峡渡等;其中以临津渡和莲花渡最负盛名。 洮河古渡 康家崖渡 位于今广河县三甲集镇东侧的临园大桥上游100多米处,



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有10余种,但大都为“撒拉尔”或其简称“撒拉”的不同音译,如“撒剌”、“沙剌”、“撒剌尔”等。 关于撒拉族的来源,史籍记载极为简略,但撒拉族民间却流传着丰富的口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则说: 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一个名叫撒鲁尔的游牧部落,部落里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他们勤劳、善良,而又机智、勇敢。故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可心胸狭窄的国王却十分嫉恨他们,把他们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除掉他们。为免遭迫害,兄弟俩便率领18个族人



古河州“八坊”地名初探

甘肃 马俊华 甘肃省临夏市古称河州,“河州八坊”是对临夏市南关一带聚居区的泛称,将居住在这里的人称为“八坊人”,东乡族语称“巴扎空”,意思是居住在城里的人。这里有著名的“八坊十二寺”和“八坊十三巷”。唐宋以来这里已经有人居住,到明清至民国时。而“八坊”之名是怎么来的,却众说纷纭。 市坊制的演变 什么是“坊”?《康熙字典》解释:“邑里之名,坊,方也,言人所在之里为坊。” 《辞海》解释:“市街村里的通称。如:街坊、村坊。”《说文》:“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 自西周至唐代,城市管理中实行“市坊制”



洮河上远逝的风景:唐汪川船磨

汪佐军 日前在电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了一张《洮河上的船磨》的照片,这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毕敬士先生在1933年途经唐汪川时拍下的10余幅照片中的一张,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关唐汪川船磨的可视资料。 说到石磨,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并不陌生,每一个乡镇村落里都曾经有至少一到两盘石磨。石磨不仅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粮食加工工具,也是古代农耕生活的主要见证物。据史书记载,石磨诞生于汉代,当时的石磨其实就是旱磨,通过人力或畜力的推拉旋转,将粮食颗粒碾磨成面粉。到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利用水力驱动的石磨,称之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