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 同时出土的铜镜、古钱币、单耳黑釉瓷罐 2017年4月,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品春拍中,一只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以2.29亿港元成交,高出估价1亿港元一倍之多,成为明代瓷器第二高拍卖成交价。明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与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朝代,明代瓷器便是代表之一,备受世人喜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们临夏,也出土、珍藏着一对国宝级明代瓷器,那就是明代正德青花婴戏图瓷碗。故事要从35年前的秋天说起。 一、红园新村浅坎藏宝 1985年10月8日,临夏市建二公司一队正在市城西红园新村紧张
清代道光皇帝诰封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史中功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朱贵将军及其祖父朱仲的诰命是临夏州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之一。这件诰命为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宣宗皇帝诰封朱贵祖父朱仲为武翼都尉的诰命文书。该诰命长321cm,宽33cm。由苍、青、黄、赤、黑五彩锦绫制成,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文为楷体右起竖排向左书写,满文则左起竖排向右书写,两种文字合璧于中副,其中汉文部分长159cm,满文部分长114cm。文中首遇官衔时用朱笔书写,其余均以墨书写。卷轴端织有“奉天诰命”四个柳叶篆字,并织有升降龙盘绕纹
“河州八景”是明代以来文人学者根据河州境内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的影响力,推选出的河州境内众多景观的典型代表。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查,对清代的“河州八景”从具体位置、景观内容进行了考证。 临夏,古称河州,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 临夏历史悠久,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这里设县、置州、建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年),分凉州地置河州,河
唐汪镇是东乡族自治县的三个川区乡镇之一,现辖12个行政村。处于洮河下游西南岸,西南面以唐家坡、牛形山、角斯干等山岭为界,与达板、大树、北岭、龙泉、董岭五乡镇相接,东北面以洮河为界,与临洮县红旗乡的红旗、何家湾、上堡子3个行政村隔河相望。 洮河这道天然屏障,长期阻隔着两岸的交通往来。据《临洮县志》记载,洮河年平均流量为146.4m/秒,年平均径流量为46.16m/秒,平水期水深2.5-3.1米,河宽60-70米,流速0.83-1.7米/秒,平时不借助舟、桥,人们无法通过。因此,在唐汪川这一带洮河上,古时曾有
鲁瑞林将军简历 鲁瑞林,生于1911年,临夏县民主乡鲁家沟村人。少时家贫,放羊砍柴,读书不多。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鲁瑞林投军。民国20年(1931年)11月随部参加宁都起义,加入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不久,所在部队连长和部分班、排长密谋杀害指导员,煽动士兵哗变,他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指导员报告,使哗变未遂。鲁瑞林在第四、五次反“围剿”中作战勇敢,苏维埃《红星报》给予登报表扬。因战功显著,升任红五军团某部营长、科长、军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鲁瑞林任晋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崇尚玉石的风尚经久不衰。《说文解字》中对“玉”是这样解释的:玉,石之美;有五德。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含义。早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雕琢各种玉器,并将玉视为财富的象征与神圣的器物。 青玉璜 一、齐家文化与齐家玉器 齐家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存之一,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及历史学家对齐家文
范育,生卒年不详,字巽之,北宋邠州三水(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为北宋转运副使、度支员外郎范祥之子,曾先后担任北宋泾阳县令、监察御史、光禄卿、枢密院检详官、枢密都承旨、熙州知州、熙河兰岷路安抚使、给事中、户部侍郎等职。早年考中进士后出任泾阳县县令,但因赡养双亲告假回乡,师从理学家张载学习理学,后经人举荐,被宋神宗召见,被授为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神宗召对时,范育奏请用《大学》诚意、正心以治理天下国家,并向宋神宗举荐了张载等数人。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宋因西夏军频扰边地,罢互市,断绝与西夏往来,西夏遂
宋建,《后汉书》《三国志》两正史记载三则,文字不多,大同小异。建安十九年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后汉书·孝献帝记第九》) 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率诸将讨建。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公元前61年,刚刚建立20年的金城郡,遭受空前危机:诸羌“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朝廷上下束手无策。危急时刻,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将毛遂自荐,愿意亲赴前线。 他就是西汉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公元前137年,卒于公元前52年,享年86岁,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后徙金城令居(今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北庄浪河右岸)。 1 率敢死队突击全身是伤,感动汉武帝 赵充国“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这是《汉书·赵充国传》对他的总体评价。接下
志书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我国书写志书的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春官》中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书《越绝书》(相传为东汉袁康所撰),就出现在汉代。明代的方志较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各多次修志,此外还出现了边关志,以及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明确提出属于史的范畴。 临夏回族自治州,旧称河州,地方志则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编纂。临夏
地处中国边陲的临夏,还能成为一国之都?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临夏确曾两次建国,两次成为一国之都。 临夏在历史上前后两次立国建都,都是在天下大乱,豪杰四起,中央政府孱弱,地方武装力量占地为王的背景下建成的独立政权。 临夏古为西羌之地。羌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甲骨文的祭奠记录上,所谓 “八羌八羊献祭”,就是说商朝有用八只羊八个羌人献祭的 习俗。当时在临夏广袤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中,有十多个羌人部落逐水草而居,却又居无定所,生活的范围不超过临夏方圆几百里的山林。 其时临夏河流淙淙,水
五、大禹导河积石的考古佐证 (上接3月3日4版) (一)禹夏与马家窑文化 根据大量的古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古羌人是仰韶文化的参与者之一,当仰韶文化发展到中期,一批古羌人沿渭河、黄河西迁到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支流的湟水、大通河、洮河、大夏河等水域,积极开发当时一片文化空白的“甘青处女地”,既传承了晚期仰韶文化精华,还将发明种植粟黍技术带进该区,大力推进农耕生产,创造了黄河上游即西北地区最大文化干系—马家窑文化。 古羌人是马家窑文化的缔造者。羌族是繁衍生息于中国西部河、湟、洮、岷间的一个古老
大山庄峡大禹王石 禹王峡禹王祭台 禹王峡禹王宝座 禹王峡石臼 三、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与遗迹 (上接1月21日4版)积石山县及周边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大禹导河的传说,主要有《禹王爷治黄河》《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禹王石的传说》《大禹斩蛟崖》《大山庄峡大禹导河的传说》《大禹赶石的故事》《大禹王斩蛟龙的故事》《大禹洞和龙凤山的故事》等等。这些传说与史籍记载有许多吻合之处。 《禹王爷治黄河》 过去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这时候,女娲已经活了九万九千岁,
积石山县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简称,1981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 “积石”是一个古老和颇具文化底蕴的地名,伴随大禹治水的传说很早名闻华夏。积石山在《尚书·禹贡》中属雍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陇西郡枹罕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县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河关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攻取枹罕,始设河州,取大禹导河之州之意。西晋在县境设临津县,西秦曾迁都于谭郊(今刘集乡崔家村),唐曾设米州、米川县、安乡县、积石军。金设积石州,明设银川驿和长宁驿,今大河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