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一)

民族用品商号——天义昌 ▲马廉朴 天义昌商号为清代临夏人在夏河创办的商号,创办人为临夏市喇家巷人喇世昌,在夏河以经营布匹、绸缎、藏族用品为主。 1933年的河州街市 喇世昌系清末举人喇世俊的大哥。据其孙曾任临夏城角寺学董的喇家华先生回忆,喇世昌共有兄弟三人,喇世昌为长子,喇世俊为三弟。喇世昌在15岁时就在夏河当店员。有一次,拉卜楞寺院的一位管事到店中购物,将一老鼠皮皮胎黄金遗忘在柜台上,喇世昌发现后即将黄金锁入柜子中,并代人传话给失主,这位管事深为感动,竖起大拇指说:你是这样的人是哩。不久经管事担保,借了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

羊毛商号——复兴隆 ▲马廉朴 民国时期著名羊毛商,复兴隆的创办人为王慎庵,生卒年不详,曾任临夏商会第三届主席(1933年5月——1936年6月),家住临夏市王寺街,与临夏另一大商家白洁如隔路而居,据其曾孙王学甫回忆,王慎庵家族原籍为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清末时不知何故迁居临夏。 上世纪三十年代河州八坊商业街 王慎庵的复兴隆商号位于临夏市南关大寺附近,以经营羊毛、绸缎为主。据悉,自天津成为西北羊毛的最主要的出口港后,临夏羊毛立马身价倍涨,这些有远见的商人首先开始帮助天津洋行的代办收购羊毛,后来洋行撤离后,他们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九)

羊毛商号——德丰亨 ▲马廉朴 民国时期,临夏商业有三大家族,叫“王、白、毛”,著名羊毛商德丰亨的创办人为白玉圭(字洁如)就是其中之一的白家,白洁如经名:主麻,生于1887年,去世于1954年8月,享年68岁,家住临夏市坝口街。 据其四子白文孝、五子白文廉和孙子白彦平三人回忆,白家原籍为北京市牛街人,祖先中出过一位武进士,清朝初年,不知何故迁至甘肃永登秦王川,后又迁居到永靖王台,到白洁如这一辈时,他们兄弟6人定居河州,白洁如排行老六。据其子白文孝、白文廉回忆,他的二伯打得一手好算盘,曾在青海省主席马麟商业事



谭郊古城与西秦政权

谭郊古城与西秦政权 ●张有财 炳灵寺石窟一百六十九窟西秦 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崔家村北面不远处的平地中,矗立着一段长约150多米的南北向古城墙,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和《陇右名物大观——古今地名篇》记载,该古城墙为南北朝时期西秦所筑的都城谭郊城的一部分,其城池为西秦政权的七处都城之一。史料载:“西晋乞伏乾归攻后秦略阳,水洛,徙民3000余户住谭郊,并派乞伏审虔领兵2万人筑谭郊城。412年2月,把都城从苑州迁到谭郊,六月,乾归侄儿乞伏公府发动政变,杀死乾归及其堂弟等十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八)

夏河绸缎商号——世兴元 ▲马廉朴 世兴元商号是临夏商人在夏河创办的商号,创办人为马福延,创办时间在清代光绪二十多年(1900年前后)。 据其78岁的曾孙马进良(采访于2010年4月2日)回忆,他们的祖先原为湖北汉口马家人。清代时迁居河州,居住在临夏市韩家寺。1900年左右,在夏河拉卜楞寺院的“丛拉”租土棚铺面两间。铺面房租由拉卜楞寺院收取,房租收的是银元和铜圆。当时25个铜圆为1串,18串铜圆换1块银元。 据他叫祖辈讲,世兴元刚开始时,既做布匹生意,还做青货生意(水果蔬菜),有时还以货易货,当时拉卜楞牛羊



临夏各族将士勇解围困八个月的西安城

临夏各族将士勇解围困八个月的西安城 ▲马廉朴 1926年,一支由临夏各民族子弟组成的军队,救西安于水火,解人民之倒悬。解了10万之众围困8个月之久的西安城。在长期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解 “西安围城”之役的只有冯玉祥、孙良诚、吉鸿昌等国民革命军,笔者近日翻阅有关资料,方得知次役时为冯玉祥部第四路军总司令兼第七师师长马鸿逵部队奋勇当先,堪称解西安之围的第一功臣。然史料记载缺失,血战并捐躯的我临夏回、汉各族将士的不朽功勋却鲜有人知悉。鉴于此,笔者翻阅有关资料,特撰写此文,以纪念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临夏各族儿女。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七)

绸缎商号——德丰号 ▲马廉朴 德丰号源于马应德,由马建铭等弟兄5人联合创办的商号,创办时间约在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 临夏八坊 马应德生于1880年,1971年去世,据其孙子马信明(73岁)、马哈格、马悟思回忆(采访于2014年4月17日和10月14日),他们的老家在临夏韩家寺附近。马应德最早是在临夏市解放路上以编织和销售头绳为生。当时,清政府推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长辫成为必需,许多人用大量头绳扎发、辫发。 据他们回忆,祖父刚开始做生意时,在石桥巷口摆摊卖头绳,但家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六)

毛、皮货商号——復兴成 清中叶时,该商号总号成立于甘肃秦安县城,创办者为马澄。当时为羊毛、皮货商号,该商号由马澄及其子马承两代经营,生意日益兴隆。后来,马澄之孙马久庵(1874——1958)在现临夏市南关大寺对面租赁房屋开了临夏復兴成,马久庵因在兄弟8人中排行老三,人称秦安三爷。 驮货脚户 据现年83岁的马致福回忆,1921年,他的父亲马久庵来到河州,开设了復兴成商行,该商行以经营羊毛、皮货、布匹和杂货批发为主。当时復兴成在夏河设庄收购羊毛,负责人为八坊的马永福,收购的羊毛打包后由协陇公司通过水运发到天津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五)

羊毛商号——步云祥 ●马廉朴 步云祥商号是河州最早5家羊毛商号之一,成立于民国1920年前后,创办人为临夏县韩集大坡嘴人马子昇(?—1960) 解放路南口 据有关资料记载介绍,马子昇的步云祥商号位于临夏市解放路,清末民国初年,英、德、帝国主义驻天津的洋行曾派人在河州、夏河设庄收购羊毛,数量每年达150万斤左右,价格为每百斤6—8两白银,到1920年,随着河州羊毛商人逐步崛起,洋行从河州撤庄,那些曾为洋行奔走服务的河州本地商人承袭其业,羊毛商号遂相继成立。 马子昇步云祥商号的生意本钱领于青海马家。因为羊毛生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四)

商贸货栈——同兴店 同兴店的创办人为王佩琳(字:圭璋),外号王瘸子,曾任临夏商会会长。同兴店创办于清末,作为临夏最早、最大的贸易货栈。民国初年,天津洋行在临夏设庄收毛时,新泰兴洋行就住在这里。家住临夏市大祁寺。据记载,1910年至1920年前后,洋行每年从临夏收毛约80万斤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筏运由同兴店承运,仅次一项每年运费毛利达白银5万两,除去牛皮袋(每次折损耗三分之一)水手工资,由临夏驮往莲花渡口边运费和税务等,仅此一项,每年可净赚白银2万两左右。 横渡黄河的羊皮胎 1900年,英商新泰兴洋行(买办为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三)

瓷器商号——公兴元 保存至今的碗 创办于清末,是河州回商在夏河进行回藏贸易的著名商号之一,创办人为马维俊(1874—1966),辉煌于马德轩、马仁轩(1894—1979),该商号除在夏河设立商号外,在临夏开办了通记瓷庄,还在四川成都与临夏人马福堂合伙开办过协通皮行。 在临夏老人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公兴元,金子银子使不完。(消费不完)。” 它所说的就是曾经在夏河经营瓷器、丝绸生意所为人们熟知的临夏商号。 2014年4月27日,笔者在东乐轿东口的公兴元绸缎庄和临夏市南栅门老家里,分别采访了公兴元字号的孙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二)

羊毛商号——天庆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八坊街头(资料图) 清末皮毛商,由兰尧轩(1884——1970)于清光绪年间创办,是临夏最早将羊毛通过黄河皮筏运到包头的商号。据其后代(现年94岁)兰合浦等回忆,其祖先原为陕西陇县人,清同治年间以前迁入临夏,家住西川堡子(现在临夏市城郊镇堡子村)。 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天津被迫开埠,一些英、德洋行在天津买办纷纷在临夏等地设庄收毛,当时共有6家之多。天庆魁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兰尧轩和弟弟兰西轩创办,天庆魁作为一家大的皮毛公司,一直给洋行买办代收羊毛,赚取差价。由于资本雄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一)

羊毛商号——隆顺和 民国时期著名羊毛商,隆顺和的创办人为毛福亭,经名舍木素,生于1881年,殁于1963年,享年82岁,家住临夏市王寺街,原籍是广河县三甲集,早年以经商为生,据其三子毛守仁回忆,他的父亲曾从马安良三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君”)借得大洋2000元做皮毛等流水生意。 1928、1929年,马廷勷因参加反抗国民军统治而被冯玉祥活埋于河南焦作。他的一位姓高的妻子逃难到青海循化甘都,毛福亭得知后立即停下手中生意,凑足了2000元大洋送到高氏手中,马廷勷之妻深为感动,说从我们这里领本做生意的人不少,只有



苏土司城:临夏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

苏土司城:临夏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 ★张有财 苏土司城的附属建筑烽火台 在甘肃省康乐县苏集镇南侧,有一条西高东低的东西向的黄土山梁,因山头东端像一条鱼嘴,当地人便叫这条山梁叫“鱼嘴山”,在离鱼头200多米的山梁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这座城是明清时期吐蕃沙马族土司的土司衙门所在地,因城的主人为苏姓的吐蕃族土司,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土司城”,成为临夏地区土司存在的实物见证。 鱼嘴山 一、苏土司城基本情况 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址因修建于山梁上,所处位置居高临



临夏商人记忆中的河州牛帮商队

临夏商人记忆中的河州牛帮商队 马廉朴 肖俊仁 临夏古称河州,是古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也是明代茶马互市的重镇,号称“河湟雄镇”、“西部的旱码头”。在回、汉、藏经济文化交流中,河州商人厥功至伟,明代河州已是“商贾云集”,清代更是“商贩如织”。在历史上,回族人上青海西藏、下四川、走陕西、闯口外,不辞劳苦,风餐露宿。不但把内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带到牧区,解决了广大牧民的生活急需,同时也将牧区的畜产品带回内地,贩卖给中国新兴民族资本家,保证了民族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充当了“互补”的使者,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牧区的经济文



东汉枹罕河首平汉王政权始末及建都

东汉枹罕河首平汉王政权始末及建都 君山 东汉末年,在我们临夏曾有过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割据政权——宋建建立的河首平汉王政权,虽然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但在临夏历史上,是继罕羌侯政权以来的第二个有历史记载的独立政权。 这个政权因为离现在非常遥远,所以该政权是在何地建都、规模如何,都是面目模糊,不为人知的,下面就对此作一个小小的考证。 有关宋建政权的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夏侯渊》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详尽一些:“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冬十月,魏公曹使夏侯渊



共199条记录上一页 12...45678910...1213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