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福禄(1753-1829),字寿山,甘肃河州西川萧家庄(今临夏市城郊镇肖家村人)人,回族,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九年(1829)2月16日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 身经百战 任浙江提督 萧福禄老家中现放在井栏的匾额 乾隆三十八年(1773),萧福禄投身“绿营军”,次年,萧福禄参加川藏地区“金川战役”。四川省金川县(原绥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境内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诸山盛产黄金而得名。据《金川县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第二次金川之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黄河的峡谷禹王爷开”“大禹导河于积石”……大禹是中华民族史前部落的联盟领袖、治水英雄,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研究表明,大量古代文献记载的“大禹出西羌”。其实就是说,大禹是生活在甘肃临夏,这块土地上的人。 1、大禹时代的临夏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这就是《三字经》中说的,“夏传子,家天下。” 关于大禹的行迹,《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说的:“夏禹,名曰文命。”实际上这是说,大禹文命敷于四海,未必真的是大禹的名字。这里,夏是大禹的国号
在我国古代边防建设中,明代是真正形成完整边防建设体系的一个时期,在这个体系中,地处西北的河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成为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作为明代西北防御带上的一个重要军事卫所——河州卫,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明王朝的边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河州的内部防御体系 1、设立河州卫,以作军事保障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为加强国家武装力量而创设了卫所制度。将明初的180万军队,编制在遍布全国的卫所中,其军籍分属中央的五大都督府(即左、右、中、前、后军都督府)掌管。卫所军的职责是保卫京城,
黄德魁(1910—1992),临夏县人。1931年宁都暴动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宁都起义焕新生 黄德魁于1910年出生在今临夏县铁寨乡老虎山村一个家境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少时以放羊、干农活为生,艰苦的少年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 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军孙连仲部驻临夏,为扩充军力,在当地招募新兵,家境贫寒的黄德魁因生活所迫入国民军当兵。民国十九年(1930),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从甘肃前往中
傅琇 傅琇之妻黄晓霞 临夏是一片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在风雨如磐的漫长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生死相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英勇壮丽、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这些逝去的先烈当中,导河特支成员、临夏州早期的地下共产党员傅琇的事迹感人至深。 傅琇,字莹斋(1907年12月3日—1959年7月23日),乳名元吉。出生于临夏县三角乡辛傅家村一户农家,父亲傅子明熟读四书五经,写一手小楷毛笔字,精通珠算,善习武。平时务农、闲暇时跟随商贾当脚夫,兼做生
2016年10月,一部再现红军长征途中,在湘江血战的后卫部队红34师,为掩护中央红军突破重围,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慷慨悲歌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这部悲壮历史剧吸引了广大军迷的眼球。红34师被誉为中央苏区的“钢铁之师”,湘江之战,惨烈空前,尤其是红34师从此在中央红军的番号中彻底消失了。据有关资料显示,红34师的5000名战士几乎全师覆没,多数战死沙场,只余下的400多人皆被国民党军或地方民团俘,先关押在广西的全州县城、兴安县城和桂林的监狱里。湘江边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转眼之间已整整七十春秋。七十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七十年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抚今追昔,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翻开共和国七十年历史画卷,临夏儿女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翻阅历史,你会看到在陇原大地上有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他们分别是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康健民、刘懋功、张明远、李化民、徐国珍和靳虎,其中前面3位均为临夏籍人,占甘肃开国将军的三分之一。 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史趣河州》从这次起对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以及曾指挥上甘岭炮战的副师
2010年,回族宴席曲著名艺人马古白现场演示宴席曲 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里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在记忆的地平线上,它们一度摇曳在乡村的黄泥小屋里,温暖了人心,驱走了回族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千年孤独——这就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宴席曲,它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及文化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简介 宴席曲是西北(临夏)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
沿途群众欢迎人民解放军 有一段记忆,在血火的洗礼中永恒;有一种精神,在岁月的更迭中闪耀。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临夏也不例外。1949年8月2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解放临夏的日子,它标志着崭新时代的开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段峥嵘岁月不应被忘却。经过 70年的建设与发展,临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回到70年前,把目光重新聚焦于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解放临夏 摧毁老巢断退路 兰州战役,是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
北宋吐蕃唃厮啰之孙木征东征时所筑中咀岭遗址西南角 马东平,籍贯临夏市,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民族社会学。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2016年11月23日在《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倡导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和《新时期甘宁青新型民族关系调查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甘肃省重点项目《甘肃民族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
探寻太极川“古城村”地名来历 ▲罗豆宝 地名是人们赋予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物。在永靖县太极镇有一个村子叫“古城村”,也叫“古城子”。为什么叫“古城”?你知道它的名字的来历吗? 古城村就是汉代的允吾县城 早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在西北边陲设了一个县,名为“允吾县”,为金城郡辖。允吾古音读作“沿牙”。《后汉书》颜注:“允吾,县名,属金城郡,古城在今兰州广武县(今永登县)西南。允音沿,吾音牙”。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又改为“允吾县”;南北朝时改为“龙支县”。《元和志
临夏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丝绸之路重镇、多种文明交融之地,在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倩影。无论是“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还是“只道河州天尽头,谁知更有许多州。”(解缙)的感慨;无论是“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高弘)的吟颂,还是“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杨一清)的赞叹,都是史学专家、文人墨客对临夏文化、地理的客观描述。 曾创建中国边疆学会的马鹤天,历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教育科科长、北平民国大学总务长、兰州中山大学校长、甘肃学院院长、甘肃省政府委员、甘
临夏州首任州长—沈遐熙 ▲马廉朴 沈遐熙(1921——2003),回族,经名伊利亚斯,江苏南京人,是甘肃省最早的少数民族地下党员之一。 发展回民党员 创下“五个第一” 1941年底,陇东工委庆阳分委统战部派沈遐熙为特派员,到回族聚居的张家川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张家川没有党组织,没有党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张家川、恭门、龙山一带回民地区开展工作。沈遐熙到张家川后,以难民身份直接去找马德魁。马德魁年过半百,贫苦农民出身,知道沈遐熙是回民,由于日寇占领了他的家乡才跑到回民地区来了,同情他,就让他留住在自己家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十三) 皮货商栈——玉美丰 ▲马廉朴 玉美丰商号创办于1945年,是以经营皮货为主的商栈,财东为喇筱珊,商栈原址为现在临夏市解放路中国银行对面。 河州城(1933年 摄) 喇筱珊(1914~1971),曾用名喇承德,回族,系喇世俊之子。少时就读私塾,后在兰州新华小学毕业。1931年后,历任永昌财产督察所专员,永登禁烟善后局长,一条山百货局长,山丹统税局长,泾川百货局长。他在任一条山百货局长时,恐其年少冒失,其父喇世俊派一老练助手辅佐。 八坊街头(1933年 摄) 1945年后回
中咀岭遗址探访记 ▲马廉朴 马进军 遗址西南角 在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村古城二社,有一座城池遗址,据《临夏文物——临夏回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精粹》一书介绍,该城池为北宋吐蕃唃厮啰之孙木征东征时所筑。为一探究竟,笔者和积石山县诗人马进军对其历史和城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看。 现存东北角遗存 唃厮啰政权在河州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从唐末、五代至宋初这一时期,河湟地区的吐蕃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各个部落之间你争我夺、互相械斗。后来,便出现了几个大的吐蕃
绸缎商号——霖盛祥 ▲马廉朴 霖盛祥绸缎庄是由临夏商人马子霖创办的,创办于中华民国十四年代,绸缎庄位于现在的临夏市工商局隔壁。 学徒第一年不给工资,只管吃喝 据曾任霖盛祥管事的马青云先生回忆(2010年采访,时年83岁),该绸缎本金有2万银元,铺面面积约200平方米。当时,霖盛祥绸缎铺有管事(经理)1名、来自临潭的汉族会计1名、采购1名、店员2名,主要经销棉布、永固呢、克里缎(主要销售对象为藏族同胞)、缎背绸等,批零兼营。他至今记得,1945年,霖盛祥的财东马子霖还打发他到四川成都订过绸子、丝线,他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