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齐家文化玉器赏析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崇尚玉石的风尚经久不衰。《说文解字》中对“玉”是这样解释的:玉,石之美;有五德。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含义。早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雕琢各种玉器,并将玉视为财富的象征与神圣的器物。 青玉璜 一、齐家文化与齐家玉器 齐家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存之一,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及历史学家对齐家文



熙河兰岷路安抚使范育

范育,生卒年不详,字巽之,北宋邠州三水(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为北宋转运副使、度支员外郎范祥之子,曾先后担任北宋泾阳县令、监察御史、光禄卿、枢密院检详官、枢密都承旨、熙州知州、熙河兰岷路安抚使、给事中、户部侍郎等职。早年考中进士后出任泾阳县县令,但因赡养双亲告假回乡,师从理学家张载学习理学,后经人举荐,被宋神宗召见,被授为崇文校书、监察御史里行。神宗召对时,范育奏请用《大学》诚意、正心以治理天下国家,并向宋神宗举荐了张载等数人。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宋因西夏军频扰边地,罢互市,断绝与西夏往来,西夏遂



“河首平汉王”宋建

宋建,《后汉书》《三国志》两正史记载三则,文字不多,大同小异。建安十九年冬十月,曹操遣将夏侯渊讨宋建于枹罕,获之。(《后汉书·孝献帝记第九》) 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率诸将讨建。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赵充国屯田河湟

公元前61年,刚刚建立20年的金城郡,遭受空前危机:诸羌“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朝廷上下束手无策。危急时刻,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将毛遂自荐,愿意亲赴前线。 他就是西汉名将赵充国。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公元前137年,卒于公元前52年,享年86岁,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后徙金城令居(今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北庄浪河右岸)。 1 率敢死队突击全身是伤,感动汉武帝 赵充国“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这是《汉书·赵充国传》对他的总体评价。接下



临夏州五部“河州志”的前身来世

志书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我国书写志书的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春官》中有“外史掌四方之志”的说法。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具有比较完整内容的方志书《越绝书》(相传为东汉袁康所撰),就出现在汉代。明代的方志较前朝又有发展,数量和种类都有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各多次修志,此外还出现了边关志,以及村镇志等等。对于志书的性质,明代明确提出属于史的范畴。 临夏回族自治州,旧称河州,地方志则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编纂。临夏



当临夏成为一国之都

地处中国边陲的临夏,还能成为一国之都?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临夏确曾两次建国,两次成为一国之都。 临夏在历史上前后两次立国建都,都是在天下大乱,豪杰四起,中央政府孱弱,地方武装力量占地为王的背景下建成的独立政权。 临夏古为西羌之地。羌字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甲骨文的祭奠记录上,所谓 “八羌八羊献祭”,就是说商朝有用八只羊八个羌人献祭的 习俗。当时在临夏广袤的草原和茂密的丛林中,有十多个羌人部落逐水草而居,却又居无定所,生活的范围不超过临夏方圆几百里的山林。 其时临夏河流淙淙,水



大禹导河积石

五、大禹导河积石的考古佐证 (上接3月3日4版) (一)禹夏与马家窑文化 根据大量的古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古羌人是仰韶文化的参与者之一,当仰韶文化发展到中期,一批古羌人沿渭河、黄河西迁到甘肃、青海的黄河上游支流的湟水、大通河、洮河、大夏河等水域,积极开发当时一片文化空白的“甘青处女地”,既传承了晚期仰韶文化精华,还将发明种植粟黍技术带进该区,大力推进农耕生产,创造了黄河上游即西北地区最大文化干系—马家窑文化。 古羌人是马家窑文化的缔造者。羌族是繁衍生息于中国西部河、湟、洮、岷间的一个古老



大禹导河积石

大山庄峡大禹王石 禹王峡禹王祭台 禹王峡禹王宝座 禹王峡石臼 三、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与遗迹 (上接1月21日4版)积石山县及周边一带民间流传有许多大禹导河的传说,主要有《禹王爷治黄河》《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禹王石的传说》《大禹斩蛟崖》《大山庄峡大禹导河的传说》《大禹赶石的故事》《大禹王斩蛟龙的故事》《大禹洞和龙凤山的故事》等等。这些传说与史籍记载有许多吻合之处。 《禹王爷治黄河》 过去巍峨高峻的积石山,蜿蜒几十里,挡住了黄河的滚滚水流,每到雨季,拥塞的黄河水泛滥成灾。这时候,女娲已经活了九万九千岁,



大禹导河积石

积石山县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简称,1981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 “积石”是一个古老和颇具文化底蕴的地名,伴随大禹治水的传说很早名闻华夏。积石山在《尚书·禹贡》中属雍州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陇西郡枹罕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县境内第一个县级政权河关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攻取枹罕,始设河州,取大禹导河之州之意。西晋在县境设临津县,西秦曾迁都于谭郊(今刘集乡崔家村),唐曾设米州、米川县、安乡县、积石军。金设积石州,明设银川驿和长宁驿,今大河家是



《河州二十四关图》:临夏最早官方绘制的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比例,运用线条、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被誉为“空间信息的载体”“空间信息的传递通道”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两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它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临夏州档案馆珍藏的《河州二十四关图》,绘制于清代光绪年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由河州(今临夏)官府绘制的最早的一幅临夏原始地图,距今已有140年左右。不久前



彩陶盆——3元钱征得的国家一级文物

开栏语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资料。为提高临夏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深入挖掘临夏的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为促进临夏文旅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2020年元月起,本报社以临夏博物馆资源为依托,以《民族日报》各媒体为宣传平台,推出大型历史文化专题栏目——《临夏文物春秋》。该专栏每月一期,由州民族日报社、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专栏开设《文物档案》《守望文明》《文物鉴赏》《寻访》《见证》《临夏遗产》《文



黄河上游,有座“天下第一桥”

永靖炳灵寺前平整宽阔的码头上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写着“天下第一桥”几个字。很多人不明白,忍不住问:“这里真有座桥吗?”“为何称之为天下第一桥呢?”“怎么看不到桥了呢?” “天下第一桥”究竟是怎样一座桥?有人说,它是为金城公主而修建的,真是这样的吗?笔者赶赴炳灵寺探寻“天下第一桥”的来龙去脉。 空荡荡的桥滩 早上,7点多钟我们在刘家峡大坝码头登上了快艇。晴空万里,波澜不兴。40多分钟后,快艇轻轻地停靠在了炳灵寺码头。 这是一个寂静而清爽的早晨,没有喧闹的游客,也没有忙碌的商贩。下快艇后,沿着宽宽的台阶,逐级而



黄河“飞桥”考辨

“飞桥”是甘肃境内在黄河上最早修建的桥梁,是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修建的,它在甘肃桥梁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桥梁,比著名 的赵州桥早约200年。关于“飞桥”的记载,见诸报端书籍杂志者很多。但是,介绍往往有误,特别是建桥时间模糊、桥的遗址记载不准确,有些资深学者和专家也照抄引用,甚至在一些辞书、史书中,也有诸如此类的错误,将“飞桥”与“天下第一桥”混为一谈。 今据史料和实地调查,撰写此文,请方家学者指正。 一、修建“飞桥”的时间 据《水经注》记载:“枹罕有河夹岸,岸阔四十丈,



明代河州军事防御及保障体系(下)

二、河州防御体系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河州安全,在建立完善河州军事防御体系建设的同时,明朝也非常注重营建河州防御的保障体系,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其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实行“军民屯田”,以提高河州军民的供给能力;二是推行茶马互市,以堵塞“戎狄私通之路”;三是实行土司制度,以流管土、以土司民,维护地区稳定;四是“因俗以治”,利用藏传佛教为其统治服务。 (一)实行屯田,以保障军需供给 屯田是明代河州军事防御保障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军事保障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对边疆屯田十分重视,他在江南起兵后不久,就已实行



共199条记录上一页 12345678...1213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