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一代歌魁“穷尕妹”

王维胜 “花儿本是心上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这是流传在“中国花儿之乡”临夏“花儿”唱家中一曲有名的“花儿”,表达了“花儿”歌手们对“花儿”如痴如醉、至死不渝的深厚情结。而在千千万万个“花儿”歌手中,被誉为一代歌魁“穷尕妹”的女唱家丁如兰是最具传奇性和代表性的一位。 丁如兰1922年出生在临夏州康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自15岁起演唱“花儿”出名,直到1983年去世,享誉莲花山40多年。至今,在临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关于“穷尕妹”丁如兰当年驰骋“花儿”会场,歌压三州六县的



回族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传唱

第一部分:概况 1、背景音乐:唱《马五哥与尕豆妹》(声音渐弱——“马五阿哥的好心肠”四句后以同调的轻音乐代替) 2、配合画面:临夏市全貌、代表性建筑、各民族群众生活场景、太子山、大夏河、国道213线、土门关、漠泥沟全景、漠泥沟大庄、前庄、河滩、马五泉等; 3、画外音解说(配字幕):千百年来,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和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那些浪漫凄美的情节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有情人。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那就是晚清光绪年间



公车上书喇世俊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全国进士正考完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款2亿两白银的消息突然传来,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奋,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1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1200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举人等栋折榱坏,同受倾压,故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



百战骁将唐万成

在青枝绿叶的唐汪川,出了一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他就是赫赫有名的虎将唐万成。 1912年,唐万成出生在东乡县唐汪镇塔石沟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生活的煎熬。在他13岁那年,双亲相继去世,姐姐也已出嫁,只留下他和10岁的妹妹、7岁的弟弟。无依无靠的他,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生计,给富人家放羊、打柴度日。唐万成从未进过校门,连50只羊都数不清楚。在16岁那年,他东拼西凑,结婚成家。但不到几个月,妻子又弃他而去。此事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就在这年的腊月三十晚,本庄有钱汉指使人抢走



临夏历史上的三次繁荣(三)

明代“繁华称首”—— 河州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 元末时,由于改朝换代的战乱,河州地区人口大量流亡,社会经济衰竭。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大将邓愈攻克河州,明廷遂派韦正任镇守官。韦正初入河州,看到的是“城邑空虚,人骨山积,将士见之,咸欲弃之”的局面(《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当时,元代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和吐蕃头人何锁南拥兵犹众。蒙藏上层及大批故员在剿、抚并用下降服,韦正迅速安定了河州局势,对开拓开发这一地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河州卫建立后,韦正被任命为指挥使,即着手整顿社会治安,招抚流亡,恢复社会生产。韦



一代名儒张质生与张思温父子

闻名遐迩的一代名儒张质生一生集塾师、幕宾、隐士和新中国高级领导于一身,也是在河州近代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和解放前后甘肃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一生不仅跌宕起伏,经历丰富,而且能文善诗,爱好书画,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及诗刊文集多达几十卷,堪称近代陇上的一代名儒。 张质生(1878—1958)名建,号梅林。祖籍陕西,临夏市行伍世家出身。祖上于清乾隆时徙居河州。祖先三代均为将领,忠于王室,只有从张质生开始为文从政。 少年张质生随父任所读书,光绪23年中秀才,应循化营参将的聘请教其子,后来又到东乡赶坡、唐汪、蒙城



临夏历史上的三次繁荣(二)

唐代“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河州历史上的第二辉煌 河州经过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动乱时期,至隋唐时,随着统一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河州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河州人民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时河州为“下”等州。虽然是下等州,但统一的政权为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入唐代,发展加快。唐初就注意改善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积极的和亲政策。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远嫁吐蕃赞普,唐番关系十分亲善,中国内地保持了很长一段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这种对外谋求友好的治国策略,使河州经济社会



历代名人吟咏临夏诗词选

凉州词三首(其三) 唐 张籍 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张籍( 767--830 ),字文昌,原籍苏州,贞元十四年进士。风林关在今临夏县莲花乡黄河渡口。此诗作于吐蕃占领时期。遣责边将徒食朝廷俸禄而不能收复失地。 题河州赤岸桥 唐 吕温 左南桥上见河州,遗老相依赤岸头。 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 吕温( 772--811 )、字化光,一字和叔,河中人,贞元十四年进士,拜左拾遗。赤岸桥在鄯州、河州交界处黄河上。此诗吟咏沦陷区人民心系故国的感情。 秦州杂诗 唐



河州茶马互市的演变历史

河州人的饮食起居既不同于中原农区,也不同于高原牧区。河州人也像豪爽的牧人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他们的肉做得比牧人精细、讲究,做出了许多名堂。他们又嫌中原人不够豪爽,一两肉能做出好几盘肉菜,就着一杯清茶、一碟花生,喝二两酒就不胜酒力烂醉如泥。而在生活中茶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下面就 河州茶马互市的演变历史 做一详细介绍。 他们睡农家大炕骑牧人大马;他们吃农家油糕穿羔子皮大衣;他们吃手抓喝酽茶吃大馍喝麦茶;他们上马用藏刀下马用快枪…… 河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着高原牧人的粗旷,也渗透着中原农人的精



震惊世界的恐龙足印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国际上掀起研究足印热的时期,尤以欧美诸国为盛。受其影响,我国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产地逐年增多,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内蒙古、吉林等地。截至目前,从各省(区)已经发掘的野外地点看,甘肃永靖盐锅峡地区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群足印化石类型丰富,规模之大、种类之多、遗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东洋一教授在考察永靖恐龙足印后,他也认为这是他所见到的在亚洲保存最好、种类最多的一个足印化石地点。 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



河煌雄镇河州城

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包围,中间一马平川,呈盆地状。境内红水河、牛津河、大夏河交汇,田畴连绵,人烟辏集。 远古时,这里河流汇集,形成巨湖。现在的东川、南川、西川都是一片汪洋泽国,湖光山色,无边无际。中有龟鱼游弋,水禽飞翔;湖边古兽出没,恐龙嬉戏。相传在大禹治理河川时,测量地势,踏勘走向,从东北低凹处凿开水道,使方圆几十里的湖水泄出,竟成平地。泄湖峡的地名留至今日。大禹疏凿痕迹斑斑斑旧志多有记载。湖水泄出后,出现了大片牧场、肥沃的农田,后来在这块土地上修筑了城市。 古代的河州是



刚正不阿——王尚书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晚年归乡后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边驻兵河州,遂携眷落籍河州(今临夏市南龙乡桥头村)。父王佐,字良辅,号纳齐,博学能诗,解缙谪居河州后常与交往,治家以程朱礼学为本。王竑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勤奋好学,明宣德九年(1434)补生员,正统三年(1438)中礼经魁(举人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观政户部,因连遭家丧,正统十一年(1446)后授户科给事中,以刚直不阿,在朝正色敢言著称。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也先部进攻北京,瓦剌军和明



忠清雅操——马应龙

在《甘宁青史略》有这样一段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河州、循化一带再次爆发了反清斗争。东乡杨梅莲、西乡炭牙古,率先揭竿起义。河州的马永琳、马永瑞聚数千人围攻河州城,秦陇震动。陕甘总督杨昌浚日夜揪心,无计可施。有人进言说:如果八坊马应龙在这里,事不难解!“杨昌浚闻言,喜出望外地说:这人难道是隐士吗?为何不知呢?当今是用人之际,此人不可少!便立即写信给河州知州查询:马应龙现在状况如何?他在回信中才知此人是明代已故的河州八坊人马应龙,便遗憾不已。 马应龙(1474—1527),字公济,号雪峰,回族。祖籍



史话丨甘肃马家窑彩陶:一部待解的“天书”

5000多年前的一个夜里,古老的部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为了防止周围野兽的侵袭,他们在门外点了一堆篝火。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顽皮的孩子随手把一个用泥巴捏出来的小罐丢进了火堆里。几天后,大人在清理灰烬时,发现了这个已经变得很坚硬的小罐。于是,一个崭新的文明诞生了。 史前人类的“天书” 1914年,对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正是这年春天,安特生怀揣中国政府的聘请书,以“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的身份,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探险考察之旅。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



远古的回响——东乡锁南镇下王家旧石器遗址

东乡下王家发现旧石器晚期遗址,为当时甘肃境内唯一的旧石器时代址,下王家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的意义在于它为探索青藏高原西北缘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20年后,我为《寻古·探幽·览胜》一书提供遗址照片,专程上东乡与文体局联系,在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丁有明、章法云带引下,打的向南行二三公里,入下王家自然村,停在台阶空闲地,这是一个庄户不多的小村,房屋树木随遇而安,显得静谧。出村下坎入一条小沟,下行进入王家沟,沿沟西向寻遗址不得,又回找,在一小沟叉北坡寻着。那是一个小湾,上行高度约10米,迎面有棵碗口粗细的



从河湟走出的历史名将

作者:王维胜 河州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它的战略位置使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不敢轻视它。它的名字和许多名将的姓名连在一起,远至秦朝的蒙恬,汉朝的霍去病、赵充国,三国的姜维,宋朝的范仲淹,近到清朝的左宗棠、董福祥,民国的冯玉祥、吉鸿昌。他们的战马在这块黄土地驰骋,他们的将士也在这块黄土地流血流汗乃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战争使人受难,也是人变得强悍。 战争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敢于打仗和善于打仗的英雄好汉。 念贤,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南北朝时的河州都督,有一独特的长相。少年时他长得比一般孩子高大而结实。一次他



共207条记录上一页 12...5678910111213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