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中国节

星空有约丨七夕“冷知识”:“牛郎”“织女”真能相会吗?

  新华社南京8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邱冰清)8月22日将迎来七夕节,这一天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来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夏季夜空的观察和想象。“牛郎”和“织女”真能相会吗?他们在“身高”“外貌”“年龄”上是否相配?天文科普专家为您揭秘七夕节中的天文“冷知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天文学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分别指河鼓二和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



节令之美丨今年七夕为何“来得有点晚”

  新华社天津8月21日电(记者周润健)“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8月22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也称牛郎织女节。一些公众发现,今年的七夕来得有点晚,这是咋回事?  七夕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但对应的公历日期却不固定,一般落在公历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今年是农历的“闰年”,多出一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正是因为在农历七月前插进了一个月,导致七夕的日…



星空有约丨如果真有鹊桥,需要多少只喜鹊来搭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将迎来七夕节,这也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有鹊桥,大概需要多少只喜鹊来搭建?  人们肉眼看到的银河其实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由大量的恒星构成,在古代又称天汉、星汉、天河、绛河等。相传鹊桥就是架在这天河之上。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在银河附近有三颗明亮的星——天琴座的织…



5.48亿元!端午假期我州旅游再迎“火爆模式”

民族日报·中国临夏网讯 (记者 马正兰)6月25日,记者从州文旅局获悉,端午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151.76万人次、同比增长67.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73.97%,全州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稳定,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足,文旅消费活力尽显。文旅产品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备受青睐。将非遗民俗、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群众文化生活,推出包粽子、非遗表演、茶艺表演、编花绳、汉服舞台秀、台湾美食嘉年华…



非遗游、避暑游、文化游……端午假期这些消费新体验等你打卡!

随着端午假期到来,旅游市场也被点燃,各地推出了丰富的文旅活动,在吸引更多游客打卡的同时,提升游玩消费体验。黑龙江漠河:6月平均温度15℃ 迎来避暑旅游高峰进入6月,黑龙江漠河的平均气温只有15℃,端午节期间,当地最低气温不到10℃,黑龙江畔避暑纳凉,享受清凉夏日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除了凉爽,超长白昼也是这里的特色。晚上十点,夜幕刚刚降临,游客们点起篝火,载歌载舞欢度仲夏夜。贵州游客 丛刚:非常不错…



让传统节日绽放时代新韵(今日谈)

  与非遗手工艺绳结传承人一起编织五彩绳,带孩子参加集体包粽子,线上欣赏端午专场演出……端午假期,各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人们充分感受端午节的文化魅力。  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既让我们在一个个节日习俗中回望历史,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展示与端午相关的非遗技艺,到端午节日音乐会吸引众多观众,再到端午文创受到欢迎…



焦点访谈:传承·发展 龙的“船”人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端午节当天,江西上饶市梓埠镇举办了一场赛龙舟活动。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梓埠镇有着悠久的赛龙舟、制作龙舟的历史。为了迎接端午,很多天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  端午节还没到,梓埠镇的大小河流就热闹了起来。三年没有赛龙舟了,今年,附近几个乡镇要…



端午假期交通部门加强多种出行方式联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6月23日)是端午假期的第二天,全国铁路客流以中短途旅游流、探亲流为主,预计今天发送旅客115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10413列,其中加开列车528列。桂林、南昌、大连、济南、西安等旅游城市在火车站增加公交、出租、旅游大巴等公共交通运能的投放,加密火车站和市区、景区间的公交频次,延长公交开行时间,方便旅客快速接驳。  公路方面,各大中城市周边、热门旅游景区等附近局…



端午文创走俏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今年端午节,各地的端午文创产品十分走俏,人们在丰富多样的端午文创产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  佩香囊、戴香包,这个端午假期,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在杭州走俏。像这款香囊,别看它体形小,却集合了三种非遗元素:布料是浙江的土布纺织,刺绣来自青海绣娘的传统技法,而木船、开口笑等图案选自流传于云南的民歌集《坡芽歌书》。  第一批4000多个小香囊端午…



国际范儿,龙舟“划”向世界!端午节已成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央视网消息:2023年端午假期,热动的不仅有“舌尖上中国”的粽叶飘香,更有“文化里中国”的百舸争流盛况。楫桨飞舞迎端午、河海龙舟竞逐浪,龙舟赛更是在世界众地“燃”出新高度新境界。  2023年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屈原故里秭归举行、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热闹非凡……端午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龙舟热助推中华文化传播。专家表示,端午节是又一个让海内外中华儿女进入共同文化情景、体认共同情感的时刻,也是…



一张粽叶包万物!700多年前的粽子长什么样?

  央视网消息:如今,一张粽叶包万物,粽子形状各不同,古人吃的粽子又长什么样?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对南宋时的粽子,距今已经700多年了。700多年前的粽子长什么样?口味是甜还是咸?又是如何能够保存700多年的?  博物馆还用3D扫描仪,将它们进行了数字化复原。一般食物都容易腐坏,这对粽子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灯芯草是江南地区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干燥后,它的内部结构如同海绵,具有较强…



节令美味贺端阳!古人吃粽子有啥讲究?

  央视网消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古人吃粽子有讲究?还有哪些节令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最早记录“粽子”的古籍。其中提到“糉”,解释为“芦叶裹米”,是现代粽子的原型。  先秦时期粽子的用途大多用来祭祀。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粽子成为夏至节令食物。唐宋之间,端午节…



佳节美味取材各异 端午饮食古今相通

  央视网消息:中华大地上丰饶的物产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江南北就地取材的地方饮食特色。然而,作为传统佳节,端午的节令美食往往都以甜糯的黏食和香酥的面食为主,体现出节日的团圆与和乐。  在福建晋江,大家围炉而坐,正在品尝端午小吃“煎堆”,古时称为“煎䬾”,是饼状面食。在福建晋江民间,流传着“煎堆”补天的说法。古时,当地居民耕海牧田,端午前后常常阴雨连绵,盼晴心切的人们想出端午节吃“煎堆”的妙招…



吃什么?去哪儿玩?数说端午消费

  央视网消息:2023年端午节恰逢毕业季,不仅大家的出行意愿上升,节日消费氛围也很浓厚。这个端午假期吃什么?去哪儿玩?  旅游预订平台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三天,酒店、民宿、景点等预订量比2019年端午期间增长近一倍。其中,甘青环线、川西环线、新疆、云南的搜索热度均环比翻倍上涨,成为大热门。  持续高温使避暑游成为许多人的首选。端午期间,北方海滨城市青岛、秦皇岛、威海跻身民宿平台端午预订量前五。民宿…



打造“果旅融合”新路径 小小百香果成为“致富果”“幸福果”

  央视网消息:绿油油的藤蔓爬满棚架,黄澄澄的果实芳香扑鼻。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眼前这一处2000多亩连片种植的百香果,给大山披上了绿衣。枝叶繁茂、硕果累累,一个个百香果硕大饱满,果农穿梭田间、忙碌不停。  目前,寻乌县百香果总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当地在做好农产品精加工、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果旅融合”发展路径,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小小百香果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致富果”“幸福果”。



爱国节!品味粽香端午 传承家国情怀

  央视网消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闻讯悲痛欲绝,于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汨罗江。  自此,他爱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一首首诗词,穿越历史长河,传唱至今,与无数中华儿女激荡起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每至端午,人们总会重温屈原的这份家国情怀,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节。



共53条记录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